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我省不少中小学启用新作息表,记者实地探访——

课间延长5分钟,孩子们玩起来了吗

字体:
—2025—
02/14
05:46:43
2025-02-14 05:46:4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姜晓蓉 纪驭亚 周琳子

  浙江在线2月14日讯(记者 姜晓蓉 纪驭亚 周琳子)2月13日,我省中小学迎来新学期。不少学生发现,新学期的作息时间表有了新变化,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鼓励各地各校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将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各地教育部门要指导各校依据校情、学情,统筹考虑上午下午课时数、大课间活动、午餐时间和在校学习时长等因素,积极稳妥调整作息时间表,优化课间活动时间。”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议各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试点先行。

  长时间以来,多数中小学都采用课间10分钟的作息。课间延长到15分钟,不仅意味着要重新排课表,也对场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时间不变,课表如何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中,又面临哪些难题?也有不少家长担心,如何确保政策落地?开学第一天,记者走进我省部分中小学,寻找答案。

  存量盘活起来

  课间休息时长增加,但在校时间不能增加,原有的课程也无法压缩。学校一天的课表安排得严丝合缝,多出来的课间5分钟哪里来?

  每一所延长课间的学校,都对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了仔细的“存量盘活”。“考虑到我们上午、下午原本就各有1个大课间,所以需要延长3个课间的活动时间。”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张刚介绍,讨论后学校决定取消每天15分钟的午间谈话课,将谈话碎片化安排到每天第一节课前、下午作业整理课的间隙等。这样的变化,给了同学们更多的活动时间,也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有不少学校从课程时长上下功夫。温州育英实验学校小学分校将标准的40分钟课堂时间缩短至35分钟,雁荡镇第一中学将45分钟课堂时间缩短到了40分钟。雁荡镇第一中学校长金登高介绍:“延长课间休息时间后,不仅让孩子劳逸结合,也促使老师调整上课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在部分地区,则由当地教育局统筹,在课程整体安排上做调整。乐清在82所小学全面推广延长课间计划,提出实施教室“清空”、学生“离座”、教师“静课”行动。当地小学上午、下午均安排3节课,学校“一校一策”做好中午错峰就餐、午休,调整课后服务时间等工作,确保课间时间拉长,又不耽误学生照常放学离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时间难题,学校大多采用拆补的方式,从大课间、午休管理时间等长时段休息时间中拆出小时段,再均匀地补进各小课间。这种相对“无痕”的调配方式,既不会让孩子明显感觉长时段休息时间被压缩,又能缓解小课间的匆忙。

  活动丰富起来

  时间有了,课间活动如何安排?不少学校想方设法丰富课间活动内容,吸引孩子主动走出教室,活动起来。

  开学第一天,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若水校区的同学们惊喜地发现,教室走廊变身为“运动长廊”,还增设了摸高墙等20余处趣味锻炼处。“新学期的课间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探索那些新奇的游戏,一定很有趣。”204班陶子宸同学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期待。此外,学校还将在课间推行“一绳一毽一游戏”计划。

  在乐清市建设路小学,无论是室内架空层、连廊、体育馆,还是室外体育场、小广场,随处可见小游戏装置。纸球绕圈、迷你冰壶、数字迷宫、投篮积分赛等,有近百个运动小游戏可挑选。此外,学校还打造AI体育学习空间,AI化身成为“数字体育老师”为孩子记录运动数据。“我最喜欢和AI机器人比赛跳绳,很有挑战。”六年级学生陈小畅说,同学们回家都在努力练习,希望刷新跳绳纪录榜。

  开学典礼一结束,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就扎堆在学校的各处空地上玩了起来。寒假里老师们利用彩色贴纸,在学校的各处空地设计了多种游戏。“这些游戏都是经过老师们的反复推敲,既有趣味性,也融合了学校校训、中国传统文化等。”该校党总支书记濮朝阳告诉记者。

  什么样的课间活动受欢迎?不少学校发起了征集活动,课间怎么玩,让孩子们自己做主。

  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布置了一项特别的寒假作业——自主设计有趣实用的课间游戏,开学第一天收到了200余份游戏设计。其中,一款名为“数字大爆炸”的游戏受到不少老师同学的关注。“类似这样的小游戏比较有趣,可操作性强。”该校副校长萧恩颖介绍,接下来还将组织集中展示和投票,选出一批适合课间的小游戏。

  保障落实起来

  近年来,中小学生“课间圈养”现象颇受关注,呼吁延长课间时长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延长课间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改革。”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崔岐恩表示,短短5分钟的延长,实则是育人导向的变革,学校应当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保障学生课间户外活动的权利。

  不过,对于课间15分钟,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的课间活动时间如何保证。“如果老师有拖堂的习惯,课间半小时可能都不够。”采访中,有家长表示担忧。

  在不少教育行业业内人士看来,课间时间延长,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真正落实。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下课铃响,老师不能拖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学校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为了确保课间活动开展常态化,一些学校选出了学生代表担任“课间音乐监督员”,一旦出现占课现象,监督员就会举手示意,提醒老师抓紧下课;也有学校由值日老师承担起巡视监督的职责,提醒各科老师不要拖堂。

  “延长课间时间是为了保障孩子们的活动时间,需要有相关举措进行监督。”杭州育才京杭小学校长莫慧萍说,学校先设立了下课时间管理员,之后在下课前5分钟设定了提醒铃,提醒老师注意讲课进度。为了监测这些举措的有效性,上学期临近期末时,学校面向每位学生做了课间活动保障情况的匿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原本拖堂最多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在学生们心中的“从不拖堂率”达到了近80%,“经常拖堂率”不到2%。

  课间15分钟的调整看似微小,却映射出全社会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学校的科学规划与监管,也需家庭和社会对“健康优先”理念的认同。随着越来越多中小学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如何平衡学业压力与身心发展、如何创新课间活动形式,将成为持续探索的方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课间;活动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