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作为浙江省首座考古博物馆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馆,预计今年5月正式与市民见面。一起来看看最新进展。
目前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项目,建设中采用的REMPC创新建造模式,为博物馆顺利落成注入了强劲动力。
预计今年5月对外开放
俯瞰顶部如山峰般高低错落,几何线条简洁大气;内部以“间架”为空间原型,将建筑由东向西化解为数个展览开间……走进玉架山考古博物馆项目施工现场,整个建筑已初具雏形,在各个展厅内部,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吊顶安装、地面铺砖、顶面铺装等工作。
“2024年底已完成五方主体的单体验收,预计今年5月将如期对外开放。”区开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历经两年,目前博物馆建设已进入扫尾施工阶段,项目团队正全力以赴赶进度,争取博物馆能如期与广大市民见面。
设计理念以“山形”为意向
玉架山考古遗址位于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良渚古城遗址约20公里,出土文物达8000多件,曾在2011年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占地约27亩,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主要展出临平遗址群、茅山遗址、玉架山遗址等考古发掘研究成果。
与玉架山遗址公园遥相呼应,博物馆巧妙地以“山形”作为意向,其高低错落的屋面和大面积开放式石材幕墙,营造出一种现代而高级的美感。然而,这看似简约的视觉效果背后,却藏着诸多建设上的挑战。
开放式幕墙对于板块间的精密度要求特别高,博物馆东西向有一面长达94米的开放式幕墙,要实现安装时面板的平整度和垂直度,必须将墙面石材的安装缝隙和平整度控制在2mm内。不仅如此,在博物馆最南端,还有一个由五块倾斜墙面交会的仰角,由于每块石材的形状不一,在保证平整度及板块之间拼接对缝的基础上,对施工中斜边的拼角加工、安装精准度都提出了极致要求。
采用REMPC创新建造模式
与良渚文化的深厚底蕴相呼应,博物馆建筑立面主要采用天然洞石,力图从外观上呈现出简洁纯粹的风格,然而这种石灰石质地较为酥松,后期无法切割修补,这意味着每一块石材在上墙安装前,尺寸精度与板材密度必须做到极致。为此,研发团队,在传统EPC建造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研发(R)和制造(M)环节引入建设进程中,经过前期反复的数据复核和图纸深化,对石材的颜色、纹路、材质、缝隙等参数进行深度设计和定制,并对每块石材进行精准编号,为各施工难点的突破奠定了扎实基础。
据介绍,相较于传统的EPC(设计-采购-施工)建造模式,融入了研发(R)与制造(M)元素的REMPC新型建造模式,在应对结构复杂且规模庞大的工程项目时,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在以往的项目实践中,设计构想难以在施工阶段精确实施是常见难题,方案落地难的同时,还会造成材料不必要的浪费。”华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REMPC模式重构了建造逻辑,将研发环节深度融入建造流程后,对设计细节,特别是一些难点的落实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基于深度研发来定制材料,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确配置。
在玉架山博物馆的建设中,全新的REMPC创新建造模式还成功运用到诸多环节,不仅满足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需求,将会呈现出自然与简约的完美融合效果。“希望通过发挥新型建造模式的优势,将博物馆的建筑美学发挥到极致,为老百姓带去‘实物+实景’的参观体验,打造临平文化新地标。”临平区开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道。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