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向上社交”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如何让大佬记住你”“三步打入高端圈子”等话题频频被热议,更成为一些博主的流量密码。
将社交异化为对成功者的单向攀附,符合人际关系的本真吗?又该如何理性看待?
部分网友对“向上社交”的看法 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一
正常的社交,是人们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信息的传达、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联结。可当前某些平台上盛行的所谓“向上社交”,常常裹挟着“成功学”的功利逻辑,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些人社交观念的扭曲。
“快速逆袭”成核心卖点。通过精准拿捏年轻人对成长的渴望,将正常的社交行为简单划分为“无效社交”与“有效社交”,认为结识成功人士的“向上社交”是最有效的社交路径之一,可快速实现个人发展的“弯道超车”甚至是阶层跨越。一些社交课程直接将“三步搞定大佬对接资源项目”“跟对人:向上管理核心策略”等作为卖点,渲染“不会向上社交就会被淘汰”的恐慌情绪,贩卖不切实际的成功幻想,让不少人陷入“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盲目”的恶性循环。
“技巧至上”为常见套路。在一些社交话题的讨论中,“技巧至上”“完成社会化训练”似乎成为显学,鼓吹“会来事儿比会干事重要”,将所谓的“人情世故”等同于社交能力。如围绕领导、行业大咖等目标群体,精心设定社交攻略:学术会议上如何通过“精心提问”吸引专家注意,职场中怎样利用领导朋友圈动态“制造互动机会”,连称呼用语等开场话术都有标准化模板,这些都将本应真诚的人际交往变成了充满表演性质的技巧博弈。
“资源置换”是惯用话术。在所谓“向上社交”的话语体系中,不少自称知识博主和社交课程导师的人,都在反复强调要学会“向上管理”,误导年轻人无底线迎合对方喜好、输出情绪价值,通过展示所谓“成长潜力”来换取成功人士的资源倾斜。在这种畸形的社交观念影响下,有年轻人盲目追逐“资源置换”的砝码,陷入“三观”错位的困境,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二
古人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揭示了环境对个体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其本意是指要通过融入积极向上的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修正行为轨迹、练就扎实本领,最终实现理想、创造价值。
“向上社交”的初衷本应是鼓励人们与优秀的人建立更多连接,从而弥补“信息差”,找准“坐标系”,激发内驱力。这种基于学习与进步的社交,本质上是对自我提升的主动追求,彰显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比如,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通过向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请教考研规划,或是与行业人士交流职业方向等,有助于突破信息壁垒、少走弯路;职场新人通过请教领导和前辈处理复杂问题的思路,也有益于夯实自身能力。
然而,某些网络平台上鼓吹的所谓“向上社交”,让社交完全变了味。一味鼓吹“机遇决定论”,过分夸大了社交资源的重要性,同时将“向上”窄化为对头衔与资源的无限索取,容易令人陷入“攀附式社交”的误区。其实,建立在明显差异之上的社交关系,本身就难以长久维系。为了保持这段关系,实现所谓的“向上管理”,有人不惜牺牲个人尊严,于是在无限度讨好与迎合中陷入了误区。
无论什么时候,提倡与优秀者同行都没有错。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向优秀者学习请教既是正确的态度,也是成长中的重要一步。但我们更应明白:社交只是助力而非捷径,真正的成长,始于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成于脚踏实地持续努力。“向上社交”带来的视野拓展与认知提升,必须扎根于个人的躬身实践和笃行不怠。
三
那么,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笔者有几句话想说。
以平等心态对待每一次连接。有心理学家认为,真实性是建立深层关系的关键。也就是说,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真诚的基础之上。我们在与领导或前辈交流时,不妨带着问题而来,敞开心扉,真诚表达自己在专业或工作方面的困惑或需求,让交流回归到思想碰撞、知识共享的目的。
一些年轻人偏爱的读书会、观影会等基于兴趣爱好的社交关系,往往就是去掉功利包装的真实交流,非刻意“向上”。这种自然状态下的社交,有时反而更容易在松弛交流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缓解焦虑情绪、收获更多可能。
把精力更多放在自己身上。热衷于收集大咖微信号,却很少用心钻研专业学习,沉迷于各种应酬,却在核心业务上没有长进,最终只会逐渐沉沦。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社交形态也千差万别。只要自然合理、有益身心,都是向上向好的方式。与其绞尽脑汁琢磨如何吸引大佬注意、获得超额帮助,不如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自我改进上。学生时代优异的专业成绩、突出的科研成果,职场中积累的项目经验和实用技能等,才是“更上一层楼”的真动力,这比任何社交技巧都更管用。
与同路人同行。人生前行之路漫长,与其强行跻身所谓的“高阶圈子”,不如与同龄人、同路人彼此分享,相互支撑。与这些人共建“不怕试错、彼此托底”的良性连接,比强行“向上社交”更靠谱也更有意义。像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在进军AI大模型领域时,组建了一支90后占比超过75%的“高算力”团队。一群年轻人互相激发、互相托举,一起deep seek,成就了今天的DeepSeek。
社交应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自然收获,是与世界、与他者、与更辽阔自我的温柔相逢。放下对快速“向上”的执念,在前行的道路上把自己脚下的路走稳了,那些真正有共鸣、有价值的人,自会与我们不期而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