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炫!这个孙悟空变的小蜜蜂真的会飞!”“啊啊,飞近点!快看,它和我互动了!”……昨晚,永康市石柱镇妙端村欢笑、尖叫、鼓掌声交融着爆发,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婺)带来的婺剧《三打白骨精》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尤其是演到孙悟空变成小蜜蜂戏耍金蟾娘娘的时候,调皮的小蜜蜂一出现就引得观众惊叹声四起,后排观众连呼遗憾,“应该早点来抢前排”。
有细心的观众发现,这个小蜜蜂竟是由无人机制作而成。“现在婺剧都用上高科技了,真是潮!”
没错!这正是浙婺《三打白骨精》的又一创新——用无人机做的小蜜蜂替代鱼竿牵引的道具小蜜蜂。
“这是我的创意,算是一次婺剧应用高科技的小尝试,观众喜欢就好。”浙婺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晓平说,创意是他今年年初提出的,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后最终成形,并于正月初五在中国婺剧院演出《三打白骨精》时首次使用,当时反响就不错。
“想法很好,实施起来花了不少心思。”接到这个创意实施任务的是浙婺退休老师、一级舞美设计师朱小宝。他说,作为浙婺的拿手好戏,从剧目编排到灯光、舞美设置,《三打白骨精》一直在不断创新,所以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他当仁不让,“道具怎么能落后呢”。
朱小宝说,以前用鱼竿牵引小蜜蜂演绎时,他也想过换其他形式,但一直没想到好主意,这次王院长给了他很大启发。随后,他跑了市区好几个数码市场,试验了大大小小近10个无人机样式,最终选定了这一款迷你版的无人机。随后,他对无人机的外观进行了重新包装,在考虑其机翼飞行平衡性的基础上为其“穿”上了蜜蜂外衣。“第一次飞的时候就有年轻观众发现了这个创新,并为我们点赞,但我觉得当时做得还不够好,不够亮眼。”朱小宝说,这几天他又改良了外观,“昨天飞的是小蜜蜂2.0版”。
既然是高科技产物,光外观达标可不够,操控技术也得靠谱。2004年出生、爱摄影的浙婺演出队工作人员黄达文高兴地成了小蜜蜂的“操盘手”。“很荣幸能为这出剧的创新出力。”黄达文说,传统文化就是要多创新,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高科技的加入让这出戏更有意思了”。
不过,他也表示:“使用无人机确实很考验飞手的技术。因为要和剧情相结合,让它呈现出孙悟空调皮逗趣的性格,相当于把无人机拟人化了。保证飞稳的同时,我还要让它和金蟾娘娘有一个交流。”因为增加了外包装,对无人机的感应灵敏度有一些影响,操控时偶尔会有些飘。另外,团里也有老师提出现在的小蜜蜂“还不够皮”,也就是灵活性不够,这需要他后续继续加大练习,进一步增加操控熟练度。“昨晚,我看台下的场地比较宽阔,能见度不错,特意扩大了它的飞行区域,让它更靠近观众席。大家都很惊喜、很喜欢,还夸我们婺剧很新潮。”
常演常新一直是浙婺出品的剧目能持续出圈、出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更是婺剧的魅力之源。
《三打白骨精》这出新编婺剧,浙婺一直在边演边不断打磨提升,从各方面创新,希望能够增加更多亮点。而且所有的创新变化都不是为了突出技巧,而是围绕剧情、贴合人物个性,恰如其分地进行创新提升。“除了首次使用无人机,这出戏还有两个新创意正在谋划落实中,大家可以期待一下。”王晓平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