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的山林间,高大的杨梅古树舒展虬枝,树下丛丛茶树次第铺展,不时有土鸡穿梭其间,扑棱翅膀飞起,引得蜂群在枝丫间嗡嗡振翅。
这幅跃动着生命韵律的立体生态长卷,正是仙居先民镌刻在群山之间的自然密码——“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以空间垂直分层构建的循环农业体系,让梅、茶、鸡、蜂构成和谐的生态链。
2023年11月,“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球首个获此殊荣的杨梅类农业系统。
一
仙居,素有“中国杨梅第一县”之美誉,其杨梅种植历史可追溯至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截至去年11月,仙居全县杨梅种植面积达14.7万亩,有梅农3.3万户、杨梅合作社450余家,全产业链产值达45亿元,带动梅农户均增收3.84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仙居现存百年以上古杨梅树13425株,其中五百年以上108株、千年以上28株,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古杨梅种质资源库之一。
“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以其独特的“梅—茶—鸡—蜂”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山地农业模式,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在这个系统中,古杨梅、茶树、仙居鸡、蜜蜂相互依存,构成了和谐的生态链。杨梅为茶树提供散射光、保水保肥、阻风抗寒,同时为仙居鸡提供活动空间和饲料来源;仙居鸡的日常活动为杨梅除草除害,其粪便及草本植物的腐殖质为系统提供优质肥料;仙居土蜂则为系统内蜜源植物授粉,为农民增加产业收入。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仙居县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自2017年开始,仙居便启动了古杨梅申遗工作。其间,仙居建立了杨梅种质资源圃,分为三个区块,对杨梅种质资源进行引进和保护。
此外,仙居还深入挖掘仙居杨梅历史文化,打造杨梅科技博物馆、杨梅数字博物馆,并依托文化价值,打造了四个古杨梅核心区,包括横溪镇程岙村、镇头村(屏风岩)、郑桥村以及湫山乡杨岸港。其中,横溪程岙核心区是目前全县“梅茶鸡蜂”生态复合种养模式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区域,该区域目前有古杨梅树1266棵,以12个群落和零星散布在村庄四周。
同时,仙居还通过统一规划、实时管护、数字赋码、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固化了保护举措。比如对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所在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安排专业人员实时管护;通过“亲农在线”,为每棵古杨梅树进行赋码,颁发数字身份证,实现了古树信息、养护记录等数据实时监测反馈等。
2023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专家对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进行了考察。同年11月,该复合种养系统成功申遗。
二
对于仙居来说,“申遗”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去要做的则是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密钥。
“在仙居,相比于杨梅,茶、鸡、蜂这三种农产品的发展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例如,系统出产的仙居鸡有‘中华第一鸡’的美誉,是中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与地理标志产品;系统内主栽的茶叶‘鸠坑种’是浙江省唯一有性系茶种、首批通过国家级认定的十大有性系茶树良种之一;林中饲养的中华蜜蜂,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仙居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
走进仙居县“神仙大农”品牌旗舰店,有一款名叫“梅茶鸡蜂”的礼盒,由一盒杨梅酥、一罐仙居茶、一瓶土蜂蜜,以及一张仙居鸡的提货券组合而成。这是仙居开发的“梅茶鸡蜂”农旅伴手礼,也是当地将农业文化遗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次实践。“接下去,我们将与大农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农遗良品。”该店工作人员表示。
利用“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的文化内涵,仙居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比如屏风岩核心区内有长达数百米的峭壁,古杨梅树群就位于崖顶。其中有一棵杨梅树主干粗壮,树冠遮天蔽日,被誉为“古杨梅树王”。这株杨梅树年产杨梅达1000斤以上。除了树王之外,屏风岩古杨梅公园内还有众多古杨梅树,与峭壁、古道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每年的杨梅季节,大量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感受古杨梅的魅力。
郑桥村核心区占地52亩,拥有100年以上的古杨梅树463棵。当地通过举办杨梅诗歌朗诵大会、杨梅创意料理征集比赛等活动,推动杨梅产业的发展,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当古杨梅树见证产业嬗变,当农耕文化催生发展密码,仙居这片土地正书写着“生态富民、文脉兴村”的新时代答卷。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