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烈士墓碑 通讯员供图
“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清明前夕,奉化区溪口镇壶潭村,75岁的周友云拿着抹布、扫帚,沿着蜿蜒山道,又一次来到了村里的烈士陵园。他脚步稳健,对这里的每一块石阶都熟稔于心。
“这段路,周洪富老先生走了三十年,现在轮到我了。”周友云在墓前俯下身,清理碑上的落叶。“五年前,我接过周洪富老先生手中的扫帚,成了新的守墓人。”周友云手上的动作不停,拾起一根断枝,又将几株新生的杂草连根拔起,细细清扫着陵园四周的环境。
位于四明山腹地的奉化区溪口镇壶潭村,是个革命老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先后有7位烈士长眠于此。
周友云告诉记者,1991年,周洪富老人开始打扫烈士墓,一扫就是近30年。直到去世前,他郑重叮嘱村里人:“我年纪大了,这项工作得有人接着做。”如今,接力棒交到了周友云手里,他毫不犹豫地接过并坚持至今。
坚守30多年,两代人接力护英魂 通讯员供图
一旁,周洪富的儿子周海波,也正忙着清扫。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退休后的周洪富主动承担起了村里烈士墓的清扫,擦拭墓碑、拔除杂草、清理枯枝,每个步骤一丝不苟。遇到清明、公祭日等重要节日,周洪富一天要打扫好几次。周海波从小就看着父亲默默守护着这片红色土地,如今又见证着周友云的坚守。
在周洪富、周友云的坚持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清扫行列,守护着这片红色土地。“等我退休以后,他们老一辈干不动的时候,我会义无反顾回到村里来,也会传给我的下一代,一直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周海波语气坚定地说道。
“每年清明前后,前来祭扫的团队络绎不绝,最多时一天有近300人。”壶潭村党支部书记周文元表示,近年来,壶潭村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农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将红色印记串联成一条红色旅游环线。这片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土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