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行情价不等 AI“复活”逝者的风吹到宁波

字体:
—2025—
04/05
08:46:19
2025-04-05 08:46:19 来源:宁波晚报 记者 滕华 林微微 实习生 章渝婷

  用AI“复活”了外婆

  “外婆走了。”3月24日凌晨,手机屏幕从黑暗中亮起,母亲发来一条信息,内容简短而沉重。89岁的外婆终究没熬过这个春天。

  当天晚上,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刷到“AI复活逝者”的信息,抱着填补遗憾的念头,决定尝试用技术“召回”外婆。

  “复活”外婆的过程,更像一次重新走近她的旅程。

  因为技术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技术团队要求提供至少10张照片和1分钟音频。在外婆家的樟木箱底,记者翻出一张影楼写真——那是外婆此生唯一的“艺术照”,照片上的她穿着毛呢外套,双手交叠,一脸笑意;此外,记者还在亲属的手机里,寻找外婆的痕迹,翻出一些外公外婆出游时的照片。更艰难的是收集声音。在妈妈的手机里,记者终于找到一段外婆2022年底的影像。

  记者联系了宁波当地一家处理数字AI技术的工作人员,将文字、图片材料整理传送后,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初次和外婆数字人“见面”时,屏幕中的外婆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表情僵硬,但她开怀大笑的动态图,瞬间击溃家人的心理防线。

  技术填补了遗憾,却也篡改了记忆。当外婆的方言被替换为普通话,当她的皱纹被算法“磨皮”淡化,那个真实、粗糙、带着泥土气息的外婆,似乎被封装进了一个精致的数字外壳里。

  最终,记者还是选择删除数字人视频,但保留原始照片和视频。外婆手心的温度、方言的腔调、劳作的老茧,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终究无法被代码还原。或许,比“复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数字时代如何纪念。

  业界反馈

  逝者“复活”那刻,亲属们都哭了

  AI“复活”逝者的风,还是吹到了宁波。

  “是的,今年2月我们试水推出了‘AI数字人追思’的服务,一个多月来已经履行了8单业务。”宁波福寿园礼仪服务有限公司业务部副经理王庆升告诉记者,临近清明,他们也接到了许多咨询电话,都是来问能不能帮逝去的亲人制作AI视频的。

  回顾这几单业务,王庆升都历历在目,印象深刻。

  A先生是个成功的企业家,父亲高寿离开,在得知提供照片、视频可以帮父亲制作AI数字人追思视频后,他立即同意了,并积极配合素材的收集。

  追思会当日,全体默哀完毕后,告别厅一侧的电视机里流出温柔的旋律,A先生父亲从青春到中年再到暮年的照片一一闪过,他的音容笑貌出现在视频里,并和蔼地开口道:“我这一生洒脱自由,没留遗憾;感谢各位亲友今日的送别,也祝愿你们能追随自己的心意,快乐地度过人生……”

  这一幕,就这样自然地发生,现场亲友没人流露出惊讶之色,纷纷盯紧屏幕,认真聆听这最后的告别。好几位至亲听到复刻的话音响起,更是当场掉下了眼泪。

  B女士的哀思,是为自己离世的母亲。当工作人员询问她是否需要制作AI数字人追思视频时,50多岁的她想了想说,要和自己的女儿商量下。在打了一通电话后,B女士回来说:“家人都同意了。女儿没见到外婆最后一面,她也希望在外婆的告别仪式上,用AI技术‘复活’外婆,来作最后的告别。”

  追思会现场,屏幕里外婆的画面再次出现,并且动情地说道:“亲爱的朋友们,很开心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你们相见,虽然我们已经分别,但请相信,我的爱永远与你们同在……希望你们珍惜彼此、珍惜当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心怀感恩。我虽已离去,但我的祝福与爱,将永远陪伴你们……”

  屏幕前,来送别的一众女眷已哭得泣不成声,B女士和女儿更是动容。“就好像外婆回来了一样,说话的语气和平时一样慈祥。特别是画面定格为她离开的背影,慢慢远去,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也慰藉了我们的心。”结束告别后,B女士专程回来对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

  8单业务,无一差评。是不是说,现在的AI数字人追思视频技术已经无懈可击,效力可以直抵人心了?

  “那倒也不是,其实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是有很多可提升空间的。”王庆生举例说,为了复刻逝者声音,需要家属提供逝者之前的一些录音或者视频,说话的时长越长越便于后期复刻,但在真正转化中,却面临着无法原样复刻为宁波方言的难题。

  “明明是宁波人,但在‘复活’视频里却是一口普通话,虽说音质差不多,但总还是有些感觉不一样。”王庆升也指出,这个问题并非只是宁波,而是全国各地都面临的难点。“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后会越来越好起来的。”

  行情价从100多元到2000元不等

  制作这样一份视频,市场是什么行情价?在王庆升提供的一份AI数字人追思视频报价表里,记者看到视频版本根据静态照片数量、AI动态照片数量、数字人告别时长、AI复刻声音讲述生平时长的不同,从最基础的音容版到中等的AI灵犀版,直至最高阶的AI定制版,共8个版本规格,售价从100多元到2000元不等。

  殡仪服务一直是比较“隐秘”的行业,要去向客户推广AI数字人追思这项业务,会不会遇到阻力?王庆升想了想说:“客户的接受度比较两极。如果是老派的宁波人,有的会一口拒绝,有的会抱有一种开放型的态度,说‘你们觉得好,就听你们的吧’。如果家里主事的人是‘80后’‘90后’,则会简单得多,和他们一说就懂,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连锁“反应”

  从焚香叩首变为点击播放键?

  AI技术于殡葬服务行业的运用,也触发了技术、伦理与法律的连锁“反应”。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斌宁指出,人类对新技术侵入生命领域的抗拒并非首次。“照相机刚出现时,民间认为它会吸走灵魂,同如今AI数字人引发的争议如出一辙。”他认为,AI数字人引发的争议,不过是历史的重演,无法阻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这位研究媒介伦理的学者指出,技术对生命神圣性的冲击始终伴随文明进程。当《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与“数字女儿”对话的场景照进现实,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浮现:若逝者皆可“永生”,生者该如何定义缅怀的意义?

  “唾手可得的虚拟便利,正在消解死亡的不可逆性——而正是这种不可逆,教会我们敬畏与珍惜。”张斌宁提出自己的担忧,AI技术日新月异背后是一种文化的消失。

  目前,“90后”“00后”对AI数字人视频技术的接受度较高,他们成长于短视频、社交媒体视觉化语境中,对虚拟形象的情感投射更为自然,视AI数字人技术为“情感表达工具”而非亵渎。“这代人的缅怀哀悼仪式,可能从焚香叩首变为点击播放键。”张斌宁分析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亟需通过生命教育课程重塑青年群体的认知,“技术应辅助,而非替代真实情感”。

  在宁波同泰嘉陵的数字化展厅中,数字设备已经撤离。作为中国殡葬协会科技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沙力亲历了殡葬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十年挣扎。他经营的同泰嘉陵陵园,十多年前便尝试植入互联网祭扫、AR墓园导航,甚至尝试数字家谱、家风故事、全息数字人告别,但推广进度不如预期,市场接受度不强,传统殡葬仍是主流。

  “政府缺乏配套政策,行业标准空白,定价过于主观,这些都制约发展。”沙力认为,AI数字人只是作为补充手段,但无法取代线下祭扫的仪式感,“慎终追远是文化根脉,仍然需要物理空间的承载”。

  或许,正如《寻梦环游记》所言:“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技术或许能延缓遗忘,但生命的重量,始终在于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真实瞬间。在数字时代,我们仍需学会——如何纪念,如何告别,如何让死亡继续教导我们生存的意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怀念;祭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刷到“AI复活逝者”的信息,抱着填补遗憾的念头,决定尝试用技术“召回”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