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身边统计学”靠谱吗

字体:
—2025—
04/09
09:20:25
2025-04-09 09:20:25 来源:浙江宣传 金轩

  现在,经常有网友把“身边统计学”挂在嘴边,拿一些身边的案例说事,来折射一些社会现象。“我有一个朋友”“我同学说”等文案已经变成了网络里的热梗。

  虽然统计学到近代才成为一门系统学科,但是统计的做法、经验和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今天所说的“身边统计学”,主要是指有些网友以个人生活圈为样本,基于身边有限的经验和观察,来得出某种普遍性结论,并拿到网上开始传播。这其中既有贴近现实的“民间标尺”,也有单纯蹭流量的情绪传播。

  那么,“身边统计学”靠谱吗?它到底能不能为个体的生活提供可行建议?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一

  在社交平台搜索“身边统计学”相关话题,会发现网友们正高频使用这个词。无论是讲述个人小世界里的所见所闻,还是引用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来探讨严肃的社会议题,“身边统计学”时常会成为不少人关注自身与现实的一个切口。与此相对应的是,网友们对于“身边统计学”的争议也从未停止。

  有观点对“身边统计学”嗤之以鼻,认为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只关注身边个案,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现实。比如,有人因为身边几个朋友炒股赚钱,就认为炒股稳赚不赔;有人看到北上广深“鸡娃”家长群中流传的“海淀牛娃作息表”,便将其奉为圭臬;也有人看到自己认识的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认定学历无用。

  但也有一些UP主将“身边统计学”视为重要的参考意见,认为其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尤其是当一个人面对个性化选择时。比如,高考生在选择专业时,看各种排行榜、社会平均薪资等宏观数据可能会感到迷茫,而身边学长学姐的真实生活经历则能提供更直观、更贴近个人实际的参考;有人纠结要不要辞职,刷了一堆跳槽经验帖后仍拿不定主意,结果身边同事辞职后的状态对他的触动最大。

  给“身边统计学”带来诸多争议的,主要是将身边案例泛化,传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偏激观点,其中有些还是恶意硬蹭流量。比如部分账号鼓吹“中国人每天两顿饭能长寿”,还片面曲解专家的“饥饿长寿论”,倡导人们维持饥饿状态。还比如,有些新技术或新产业刚站上风口,网上一些自媒体就发布以个体失业破产为案例的“小作文”,渲染焦虑。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二

  “身边”往往意味着小范围、个体化,“统计”则常常代表着海量化、多样化。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被网友组合在一起传播,既反映了年轻人的观念,也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的运行状态。

  年轻人的感知变化。Z世代往往更注重个体体验的真实性,而非大数据模型的宽泛性。从直观感受看,“人均GDP”“城镇化率”等宏观问题离普通人的现实世界有点遥远,更多人关心的是从柴米油盐中获得的幸福感。这种变化让不少年轻人更追求精神上的自洽,有时候对老一套评价标准并不买账。有些年轻人认为,所谓的“生活真相”往往得靠身边朋友的真实经历才能被印证。大数据只会告诉你平均工资多少,但朋友吐槽的加班故事、同事分享的租房踩坑经历,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反而更让人醍醐灌顶。

  流量泡沫中的数据失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数据构筑的信息茧房有时避无可避。现在不光是有图有视频未必有真相,即便是有成堆的数据也未必有真相。例如,在“年轻人不愿结婚”的讨论中,支持者与反对者各自沉浸在同类信息中,强化了“身边即世界”的错觉。“985毕业生送外卖”的爆款文,可能让不少人误判高学历人群就业形势,却忽略了一些名校发布的就业形势调查。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转发”更是进一步放大了局部声音,让个体经验被误认为普遍现象。流量裹挟下,真实的情况容易被异化扭曲。

  现实压力下的情绪共鸣。当房价、婚育成本等议题引发较为普遍的焦虑时,被困于复杂社会议题中的人倾向于用直观经验替代深度思考,渴望从身边案例中找寻到情感温度。当下,“35岁职场危机”“教育内卷”等话题屡屡引发热议,众多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是否也会面临类似困境。当这种压力袭来时,“身边统计学”能通过将抽象概率转化为具象故事,赋予网友一种可预测可代入的感觉。个体更易将自身或身边人的遭遇投射为群体困境,以此寻求共鸣与安慰。

  三

  个体的感知固然重要,但过度聚焦小范围内的所见所及,也可能弱化对公共议题的判断力。对于“身边统计学”,我们应该秉持更理性客观的态度来分析。

  社会要正视个体感知与现实的落差。每个人的生活半径、社交圈子本质上都是“抽样调查”,而因为人们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价值观不同,这种“抽样调查”便不具备普遍意义,同时社会现实是基于海量个体数据的“整体调查”,两者不可等量齐观。但也要看到,在互联网文化浸润下的年轻一代,更注重个性化表达和个体感触被尊重的程度。所以对于“身边统计学”,社会舆论既要保持理性审慎的研判,也要有对个体感受的包容和理解,为年轻人在网络与社会现实中架好沟通的桥梁。

  努力走出“信息舒适圈”,也是必要的成长。算法推送容易让人困在同质化的信息茧房——刷十条短视频,九条都在抱怨“找工作难”,自然会强化一个人的负面认知,甚至动摇一个人的信心。要打破这种循环,不妨主动调整信息“食谱”:既看朋友圈吐槽,也看媒体的宏观报道;主动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为自己的认知地图填补空白。普通人不必成为数据专家,但保持对矛盾的好奇心,寻求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问题,就能在个体经验与社会全景之间找到平衡点,防止走入偏激的死胡同。

  对“身边统计学”感到迷茫时,不妨试试善用辩证法。关于“身边统计学”的争议,其实也涉及年轻人认识世界、认识现实的方法论问题。中国是复杂的,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我们在观察国情和社情时,就要注意看硬币的正反两面,理解社会现象更需要周全的多维度视角。当对现实情况和网络个体体验的落差感到困惑时,可以尝试用辩证法分析之。跳出简单的“有用”“无用”二元对立,让个体经验与社会全貌形成更多的信息良性互动,能帮助我们认清复杂世界的多面性,从而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正如朋友圈的九宫格也不可能是世界的全部拼图,要看清楚千万种未被折叠的真实,我们不妨多迈开脚步,到现实中去寻找想要的答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