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8日讯(记者 何贤君 杜羽丰 共享联盟·义乌 吴峰宇)塔什干时间4月7日上午10时,“义新欧塔什干集散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正式揭牌。浙江中欧班列境外枢纽布局继德国杜伊斯堡、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之后再落关键一子,标志着亚欧大陆物流服务网络进一步织密,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注入强劲动能。
据悉,新启用的塔什干集散中心位于城市外环线旁,距市中心及主要火车站约20公里,占地面积4.57公顷,配备6000平方米保税仓库、1200米铁路专用线及自营卡车车队,总投资900万美元。其核心功能覆盖集装箱堆存、铁路联运、保税仓储及“一站式”清关,不仅承接乌兹别克斯坦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分拨,更作为中亚中转枢纽,辐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形成“双向集散、多国联动”的物流格局。
此前,作为浙江中欧班列“走出去”的重要支撑,金华(义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今年1月正式获批。2月6日,省委、省政府在义乌高规格部署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同日一列满载100标箱汽车配件、日用百货的“义新欧”班列驶向塔什干,拉开中亚物流网络深化布局的序幕。
2013年,首趟“义乌—阿拉木图”中欧班列的汽笛声响,打通了义乌直达中亚的国际铁路通道。十余年间,班列从初期的“小商品专列”发展为承载多元贸易的“钢铁桥梁”:2024年义乌对中亚五国进出口额达96亿元,比上年增长37.2%;中欧班列(义乌—中亚五国)常态化开行以来,运输商品从日用百货拓展至机械设备、汽车配件、大宗原材料等200余种品类。
在义乌铁路口岸,义乌市亚捷报关代理公司的叶晓东见证了物流规模的剧变:从2016年每两三天一票报关,到如今日均十余票、40至60个集装箱发运,中亚市场的“带货清单”持续扩容。“回程班列则将钾肥、棉纱、铝锭等资源型产品带回中国,形成‘去程满载商品、返程带回原材料’的双向循环。”叶晓东说。
今年2月开行的“义乌—塔什干”国际快速班列,则以技术创新实现跨境物流“加速度”:通过中哈铁路运单系统数字化对接,运行时间从10至12天压缩至6至8天,用户可实时追踪货物轨迹;整列换装、保税清关等流程优化,将企业发货周期缩短30%以上。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开行771列,同比增长4.05%。“接下来,义新欧塔什干集散中心将与德国杜伊斯堡集散中心、阿拉木图集散中心进一步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浙江中欧班列供应链生态体系和运营能力,推动中欧班列品牌在海外市场的价值和品牌影响力。”义乌市场发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又讯(记者 何贤君 杜羽丰 通讯员 吴峰宇 吴思培)4月7日上午8时40分,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11号门中庭的外语晨练角热闹非凡。近200名来自各市场的商户手持阿拉伯语口语练习卡,整齐列队。他们全神贯注,跟随外语老师,认真学习在贸易领域常用的阿拉伯语,积极进行对话练习。此次外语晨练培训充分响应义乌市场国际贸易发展需求,首次将阿拉伯语纳入晨练课程。
义乌与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极为紧密。仅去年,义乌对沙特阿拉伯的进出口额就达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商学院阿语讲师马尧在埃及求学多年,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据他介绍,参与培训的商户学习积极性很高:“有两鬓斑白的老商户,有拼搏奋斗的中青年商户,还有刚刚踏入行业的创业者。”
阿拉伯语培训始终坚持实用主义,课程内容完全围绕日常经营场景设计。因此,商户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够迅速应用到店铺的日常经营中,每次学习都能实实在在助力业务发展。
“我们60%的客户来自阿拉伯语系国家,但我的阿拉伯语说得不好,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就报名参加了这个课程。”国际商贸城一区经营户单晨晓说。
值得一提的是,4月4日,义乌小商品城发布2024年阿拉伯语版年报。这是A股首现阿拉伯语版本年报,进一步彰显“世界超市”的国际吸引力。
近年来,义乌商城集团十分重视对市场经营户的相关技能培训,从满足贸易环节语言的“刚需”出发,帮助经营主体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实用的外语,且所有课程面向国际商贸城的全体商户免费。
今年3月5日,2025年义乌国际商贸城外语晨练培训正式启动,第一阶段至4月1日结束,主要为市场经营户培训商务英语,吸引了3287人次到场学习。阿拉伯语课程自4月7日开始,至5月7日结束。每天早上8时40分正式开讲,9时20分结束。
据悉,截至目前,外语晨练培训已持续开展19年,累计培训市场主体超50万人次。今年全年计划举行140场,还将新增西班牙语的相关课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