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且品一味江南春

字体:
—2025—
04/15
09:13:26
2025-04-15 09:13:26 来源:浙江宣传

  春信已至,正是采时鲜、食春菜的好时节。江南大地上,三两处新绿早已按捺不住性子。“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的蓬勃生机,“春园暮雨细泱泱,韭叶当篱作意长”的悠然意趣……这些跃动的春色,唤醒了人们骨子里的“春菜DNA”。

  有数据显示,今年三月春季蔬菜消费热度攀升,成交量同比增长103%。人们或围炉小聚,洗手作羹汤;或山野露营,席地尝新蔬,感叹着“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畅快之余,仿佛把整个江南的春意尽数含入口中。

  一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味蕾也一并苏醒。

  在寒意未消的早春,野菜“打起头阵”,马齿苋、草头、蕨菜等山野之味,成了人们舌尖上的第一缕春讯;待到暖意渐浓,韭菜、菠菜、茼蒿等家常蔬菜也陆续上市。这些应季的新鲜蔬菜,就是人们口中的“春菜”。

  早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懂得欣赏春菜的甘美,《诗经》更为春菜赋予了浪漫色彩,“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描绘淑女窈窕之姿,“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道破相思缱绻之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写出载歌载舞之悦。

  古人春味“版图”里,鲜花独占一席之地,“花开则赏之,花落则食之”。比如《隋唐佳话录》就曾记载,武则天到花园赏花,园中各色鲜花争相开放,她看了实在欣喜,便命人采集百花烹制成糕点,谓之“百花糕”。宋人更将吃花技艺推向极致,《山家清供》里收录的“蜜渍梅花”“黄菊煎”等花膳,至今令人神往。

  只是,美味得来不易。人类与野菜的“交手”,主打一个眼疾手快,荠菜得是挑的,镰刀尖贴着地皮轻轻一勾就能获得;韭菜要用割的,若伤了根系,来年的滋味也就此断送;马兰头偏爱湿润,循着水声去寻,总能觅得那抹青翠。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三三两两的身影,循着春风的指引,奔向田间地头,虽不及老一辈利落,却延续着相同的喜悦,弯腰采撷之时,连带着把春天的滋味与生机也都装入怀中。

  二

  江南春菜做法多样,可猛火快炒锁住水灵,也可小火慢炖熬至浓醇;或简单凉拌爽脆开胃,又或裹成青团满口生香。按照清代“吃货”袁枚的名言“不时不食”,春天的风味终究都得落在一个“鲜”字上。

  诚然,不同人心中都有自己属意的“开春第一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为春笋的美味“盖章”:“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

  贪鲜的宋朝人竟发明出“傍林鲜”的吃法,在竹林里挖来春笋后,直接用竹叶生火慢慢煨熟,活脱脱古代版的“露营野炊”。相传,画竹圣手文同某日进山赏竹,也忍不住来上一份,恰好表弟苏轼来信调侃“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不禁笑得喷饭满案。

  但若要论及春日“顶流”,可能当数香椿。据说唐宋时期,香椿芽和荔枝一样都是朝廷贡品,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到了明朝更夸张,一株能卖到天价“半千钱”,即便现在身价依旧不菲。

  香椿不论拌豆腐还是炒鸡蛋都“圈粉”无数。汪曾祺在散文《豆腐》里详述了香椿拌豆腐的做法:“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下香油数滴。”寥寥几笔,那股子清香就引人“上头”。

  如今我们所见的春馔,不过是千年饮食文化的一角,更多珍贵的时令美味,已然随着岁月流逝而尘封于故纸堆中。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尝试复刻古食谱,一些记载在《事林广记》《山家清供》《随园食单》里的春菜做法,像玉带羹、柳叶韭、鲈莼羹等被还原,而一起被重新发掘的,还有菜肴背后的文化。比如,有位博主花了一年时间,再现《红楼梦》里的60多道菜。传承古法之外,更有人将春菜“玩”出新花样,比如尝试与西餐、日料等跨界混搭,又如衍生出春菜盲盒、即食料理等新形态,精准“击中”现代人对健康、便捷和美学的需求。

  三

  一道道春馔,藏着中国人最私密也最普遍的情感。

  有人念及天各一方的故交。唐乾元二年(759年)春天,唐军战败邺城,匆匆赶路的杜甫,仍执意要去探望老友卫八处士。当晚,好友冒雨割来园中新韭,配着热气腾腾的黄粱米饭,让颠沛流离的杜甫倍感温暖,写下诗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把绵绵细雨里的春韭,超越了食材的定义,成为乱世友情的见证。每当后人吟诵这两句诗,仿佛能看见那个雨夜,两个把酒叙旧的身影。

  有人想起千里之外的故乡。春菜成为乡愁的一种具象表达,可以追溯到西晋。当时,苏州人张翰在洛阳做官,一年秋风乍起,他想到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久久难以释怀,索性辞官回家。至此,“莼鲈之思”便成了古人“想家”的雅致说辞,而寻常百姓则把乡情揉捏进母亲包的荠菜饺子里。

  到了近现代,将舌尖滋味化作纸上相思的人不在少数。叶圣陶追忆“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梁实秋细数后院那棵“不大不小的椿树,春发嫩芽,绿中微带红色”,张晓风在《香椿》中也提到:“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这字里行间写的是春菜吗?是,却也不是。

  有人解锁不负春光的雅趣。美食不仅能抚慰人心,还成就了不少佳话,历史上就有一场著名的春日雅集,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与一众名士相约曲水流觞,微醺之际,他挥笔写下传世名篇《兰亭集序》,“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文人志趣也在这潺潺流水中化开。

  而今我们品味春菜时,何尝不感动于这份跨越千年的旷达?春日欢宴,一花一草皆可成为动人的主角,亲朋好友的相见总是令人开怀。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举杯畅饮,有说有笑,心中不禁生出一丝贪恋:“要是春天能一直停留,该有多好啊。”

  正如古语有云“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一口下肚,冬日的困顿随之消散,人也都精神了起来。春菜带来的不只是美味,更是一种信念:只要熬过凛冬,就能迎来草木萌动的季节。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