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日子,走进金华小码头老商圈,只见一家名为“周五咖啡”的小店外,两张露营矮桌椅、一些绿植花草错落有致地排布着,几名年轻人围坐在一起聊着天,还不时有人举起手机自拍。“最近允许店铺外摆了,很多人就坐到了门口,生意都好起来了。”店主吴思萍说。
这一变化源于一条新政——前段时间,浙江省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宣布,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利用自有场地进行外摆促销,支持符合条件的临街商铺开展外摆经营,协调解决外摆集中区停车难问题。
乘着“外摆放宽”的东风,最近,部分城市在维护城市秩序、保护环境且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还纷纷放宽对“路边摊”“临时摊位”的限制,这打开了一条新就业通道,激发了消费热情,也点燃了城市烟火气。
多城探索
夜幕四合,临海市人民路迅速变得热闹起来。石塘小海鲜排档店主叶林正将一些桌椅搬到室外,吸引游客前来用餐。叶林正透露,得益于最近临海推进“商业外摆”工作,自家店门口多了8个外摆位置,一晚上可翻台两次,“这可是一笔挺可观的收入。”
“今年起,我们营造整洁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容环境,将逐步开放部分街巷的外摆,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接地气生活的需求。”临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古城中队负责人说,他们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部分街巷让符合条件的临街店铺经营范围往外扩了“一两米”,有效带动了消费。
“闻风而动”的不只是临海。在3月21日举行的金华市规范设置临时摊点工作会上,金华相关部门提出要推动规范设置临时摊点工作创新突破,并计划在全市范围内设置1万个临时摊点,以释放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
杭州是近年来省内最早探索“放宽外摆”政策的城市。2023年3月,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杭州市城管局)就推出了《关于加大对商圈、商业街区外摆经营活动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允许商家将餐桌摆到店外。同时,商家户外促销活动一次审批后的开放时限,也从原来的8天延长至20天。
一年之后,杭州推出“外摆新政”2.0版,将可外摆的范围从市中心扩大到全市97个商圈、街区,且将外摆类型扩展到主题市场、文艺展演点等不同类别。今年2月,杭州发布实施助力提经济促消费的“十允许、三服务”举措,进一步将外摆放宽到一些符合条件的临街小微店面。
杭州市商务局商贸运行处负责人介绍,以杭州武林商圈为例,今年春节期间,总客流量达274.06万人次,同比增长4.03%。而放眼整个杭州,今年春节期间,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娱乐五大行业在内的消费总额为407.91亿元,同比增长7.8%。
精细管理
近日,杭州进一步放宽外摆后,西湖边的“湖畔有艺市”小市集火出了圈。这里晚上是夜市,到22时市集收摊后,摆台、桌椅成了供路人和游客休憩的靠椅。
“放宽外摆,点亮了市集,带来了消费热潮,同时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汤海孺表示,放宽外摆,绝不仅仅是店铺往外扩“一两米”、设置几个“便民流动摊位”的事,背后更彰显了城市治理理念的变革。
据悉,目前杭州不仅将大部分外摆审批权限下放至县(市、区)一级的城管部门,针对武林夜市等特色商圈,还制定了249个“一场一策”“一企一策”方案。
“如吴山广场,里边商家很多,对灯光、招牌设置、促销场地划分等需求各不相同。一般我们会请属地街道先收集商家需求,提出‘一场一方案’,再联合消防、市场监管、环保等部门一起商讨对策,对方案进行把关、完善,一次性帮他们解决难题。”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容景观监管处处长杨益华说,综合施策、前置服务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西市街商圈是金华最大的商圈之一,拥有银泰百货等9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各类商家超3000个。
“最近,我们将外摆审批窗口前移至商圈的执法‘蓝次方’服务岗亭,同时结合‘智慧商圈’数字应用,让商家可以就近办理、一键完成外摆、促销等各种申请。”金华市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办公室主任陈进说。
为了让外摆更加有序美观,在西市街商圈,管理部门还对各种店铺分门别类、分类施策,如对花市一条街,设置外摆“一米线”,让整条街花香四溢。“总体上,我们对外摆的要求是既显个性又守规矩,亲民而不扰民。”陈进说。
店铺外摆放宽后,针对居民们最关心的“如何协调解决外摆集中区停车难”问题,金华近日提出,将在一些重点商圈周边人行道设置一些临时快递、外卖停车区域,对首次在人行道临时停车被电子监控探头记录,经手机短信等形式提醒后10分钟内驶离的,免于处罚。
事关民生
小小摊点和外摆服务,背后连着大民生。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表示,激活外摆经济、优化消费环境,浙江多地是“走新”又走心。
近日,武义创新推出的便民型、潮汐型等6种临时摊位,成为金华其他县(市、区)争相学习的对象。
“扫一扫二维码,付20元就可以用这个摊位。”在武义古城步行街街口,23岁的欧阳莉站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创业型临时摊位”前,推销着自己做的冰糕和现磨咖啡。她表示,天气好时,一下午能卖两三百元。
“卖菜赚的钱,平时贴补家用是足够了。”几乎每隔一天,家住武义城市花园小区的顾大妈,都要将自家种的但又吃不完的新鲜蔬菜,拿到街面上售卖。
据悉,武义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该小区边上设置了12个“便民型临时摊位”,每天上午6时到9时、下午4时到6时,居民都可以拿着自家种的蔬菜到摊位上售卖。“这既解决了部分老年居民‘买菜难’问题,也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生计。”顾大妈说。截至目前,临时摊位已累计带动就业创业1300余人次。
“开放外摆、重启路边摊,并不意味着‘地摊经济’的低层次回归,而是对新经济形态融入城市肌理的一种新探索和尝试。”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研究员杨志文说,在移动网络发达的今天,虚拟空间的便利并未消解人们对真实场景的向往,浓郁的城市烟火气已成为吸引人们走出家门、感受城市多元业态的利器。他表示,从全省多地陆续出台和不断迭代的外摆政策可以看出,这几年,各地城市管理部门正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不断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