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以为救几条鱼就算‘积德’,哪想到会建起科普馆!”
黄昏时分,宁波余姚泗门镇万圣村53岁渔民沈文焕,结束一天的海上漂泊,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归程。但他总会特意绕路经过正在焕新改造的“中华鲟科普馆”,嘴上又是这句略带自豪的唠叨。
沈文焕的目光追着那尾栩栩如生的中华鲟模型,这是今年科普馆定制的新展品,“它就跟我救下的第一条中华鲟一般大!”
万圣村,余姚唯一的专业渔村;中华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沈文焕的感慨,揭开了两者的一段特殊缘分——
从文字图像资料溯源,2013年村民首次放生了误捕的中华鲟,至今当地渔民放生误捕的中华鲟数量已超过400条。他们自发成立中华鲟保护协会、建成全国首个渔民主导的中华鲟主题科普馆、打造“鲟宝”IP……12年间,人口不足3000的万圣村,逐渐成为中华鲟保护的“前沿阵地”之一。
12年放生400多条中华鲟 “回家咯,好好游!”
暮色浸染杭州湾,渔民沈文焕的宁波方言混着潮声荡开。手机镜头前,一条2米长的中华鲟摆尾没入深水,鳞片折射出闪闪银光。
这段时长47秒的放生视频,在沈文焕的手机相册里标记为“第18号记录”,却始终占据置顶位置——那天渔网“较关沉”(宁波方言,意为非常沉重),拉上来的竟是条50多公斤的“鲟王”。
“检查鱼鳃是否充血,体表有没有钩伤,就像给自家伢儿体检。”沈文焕笑着说。可以想象,他那古铜色、长着老茧的手指在鱼身上轻抚,动作轻柔得与粗犷外表形成强烈反差。这位老渔民,掌握着令不少专家都惊叹的技能:20秒完成中华鲟健康评估,2分钟内拍照拍视频上报渔政部门……这套流程,如今已成为他与村里其他渔民的日常。
沈文焕还记得第一次与中华鲟相遇,那是好一通手忙脚乱。“虽然之前我们村渔民有因放生中华鲟上过报纸的,但很多人开始都没有经验,只能拿到码头来放生,有时候刚好碰上退潮,水太浅,鱼儿游不走,干着急!”
而随着村民与中华鲟一次次邂逅,大家的应对也越来越熟练——发现误捕后立即报告渔政部门、科学评估健康状态、及时放归深水区。
截至今年2月,万圣村累计放生了误捕的中华鲟419条。而沈文焕正是村里放生纪录的持有者,12年累计放生38条,也有了自己的心得:“渔网剧烈震动却不见鱼群,多半是中华鲟入网了。”
“最开始,几年也遇不到一两回,从2022年开始,有时候一年就遇上20多条,最高纪录是一网误捕了3条并全部放生。”沈文焕说。从整个万圣村记载的数据来看,12年400多条,其中一半多是近3年误捕并放生的。
“前些年误捕还像中彩票,现在成了家常小事。”沈文焕的调侃中藏着双重意义——既是渔民守护能力的飞跃,又是中华鲟种群复苏的讯号。
万圣村位于杭州湾南岸,恰好处在长江口洄游通道的关键节点。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万圣村比邻的海域便是中华鲟生命中的重要“驿站”之一。
为了给中华鲟等水生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近年来,当地政府会同资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海洋污染防治,重点聚焦陶家路江、临海大浦两条入海河流的保护和治理。
除了改善水质,万圣村还联系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中国水科院等科研机构,邀请专家团队来渔村开展科普宣传,从专业技术层面出发,科学规范地保护中华鲟,有效提高放生成活率。目前,村里还在申请浙江省首个中华鲟流放站,方便就近救助。
“以前我们只关心捕鱼的数量,现在更关心鱼类的生存环境。”沈文焕口中一句“回家咯,好好游”,是对中华鲟的祝福,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护鱼”,也是“护人”
清晨,薄雾笼罩码头,渔船归港的喧嚣声打破了宁静。万圣村党总支书记宣振良一声“护鲟队,行动”,唤醒了这片水域。
身穿反光背心的“护鲟队”队员整齐行动起来,队员们逐一仔细检查归港渔船的网具,队长宣振良手持卷尺,认真丈量着渔网,同时耐心地向年轻船员讲解。他们背心上独特的标志格外醒目——“中华鲟保护志愿服务队”。
早在3年前,万圣村便成立了这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队员都是村里的渔民和党员,覆盖全村20余艘渔船。
在宣振良看来,这意味着保护中华鲟已然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而这种共识正一点点渗透进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我从小在海上长大,一眼就能认出中华鲟,背鳍基部有硬鳞,尾鳍上叶特别发达……”在“假日学校”里,在村口的闲聊中,在码头的渔船上,渔民队员们乐此不疲地分享着亲身经历。
2023年,泗门镇人大还将生态环境议事点设进万圣村。当地人大代表携上海专家团队的调研成果进驻渔村,催生出“护鲟奖励机制”——渔民每放生一条中华鲟可获100元奖励。“大伙更看重的是这份荣誉,我们村公认的‘护鲟达人’沈文焕还因护鲟评上‘余姚好人’,在他带动下,周围村的老百姓也纷纷参加护鲟。”宣振良说。
而对于万圣村来说,护鲟行动带来的变化正在蔓延,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80岁孤寡老人钟传尧再次收到“护鲟队”的温暖馈赠——两袋新鲜鱼虾。这些时令小海鲜,对于独居的他而言,是生活中的慰藉。不仅钟传尧,万圣村其他6位孤寡老人也同样感受到这种关怀。这是“中华鲟保护志愿服务队”发起的“授之以渔”项目,动员渔民们在非休渔期内,每月为村里的孤寡老人赠送一次捕捞的海产品。
“护鱼”到“护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也悄然影响着村民的生活方式。去年,《余姚市渔民十年守护“水中熊猫”——中华鲟》入选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这无疑是对万圣村保护工作的认可,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一批新的文旅项目应运而生。这也印证了宣振良常挂嘴边的那句:“守护中华鲟,最终守护的是人们自己!”
“靠海吃海”的新思路
“阿拉村也注册商标了?这真是想都没想过!”
最近,万圣村村民喜滋滋地奔走相告——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丝路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万剑的帮助下,小村成功注册了“鲟梦万圣”商标。
去年,万剑带着团队以文化特派员的身份,敲开小渔村的“大门”。她的初印象是:“200平方米的中华鲟展馆里仅陈列着泛黄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馆缺乏叙事深度,就像一本未打开的生态密码本,这样显然无法吸引游客的目光,更别提为村子引流了。”
“让鱼游起来,展馆‘动’起来!”万剑带领团队对中华鲟科普馆进行重新设计。
展馆的墙面被粉刷成海洋蓝,进入展馆仿佛置身于水下世界,仿真的中华鲟模型触手可及。团队还引入了互动体验环节,设计了“鲟宝”拼图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项目,展馆焕然一新,开馆第一天就迎客上百人。
村级文化IP也应运而生,万剑团队以中华鲟为原型,设计了憨态可掬的“鲟宝”吉祥物,脑袋圆润可爱,身上穿着一件印有“万圣”字样的马甲,拉着一张渔网,充满了浓郁的渔村特色。“首批500个‘鲟宝’去年走下生产线,拼图、魔方、帆布袋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迭出,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万剑说。
如何让人与鱼的故事融入村民生活日常?这打开了万圣村的发展思路。
去年底,万圣村启动村舍村景改造提升,将“鲟”文化元素融入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首次提出“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村里正在谋划往农渔旅融合方向发展,积极推进中华鲟研学游项目。如果项目成功落地,能够辐射泗门及周边,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此外,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我们合作的100余份IP设计图纸和环保文创产品也已新鲜出炉,这意味着校地合作进入了产业化阶段……”宣振良越说越兴奋。
千百年来,万圣村一直靠海吃海,捕鱼就是村里最大的产业,全村渔船占余姚渔船总量的四分之三,出产的小海鲜年产值达2000万元。如今,这种传统的生存方式迎来变化。
“过去,渔民们争分夺秒地将捕捞上来的海鲜运往市场,只为抢占一个‘鲜’字。未来,游客涌入万圣村,相当于将市场送到家门口。”宣振良说,村里成立了“共富工坊”,向渔民收购新鲜鲚鱼,通过腌制、加工、晒干等工序,鲚鱼的售价从原来每公斤80元提升至500元,利润增长了很多。为更好服务产业,万圣村投资520万元修建的1100平方米冷库已发挥作用,可为村集体年增收30多万元。
“过去我们靠海吃海,如今靠中华鲟游出了致富新航道。”宣振良说道。
专家观点
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课
冯广朋
中华鲟为我国江海洄游的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属于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海洋生活时间占其生活史时间八成以上,其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余姚万圣村的实践,为中华鲟保护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微缩”新案例,从中我们能窥见生态保护演进的轨迹。过去,保护工作多是应急式干预,并且过于依赖技术手段,忽略了生态保护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如今,我们正朝着系统性修复迈进,强调通过协同治理,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资源,从整体上改善中华鲟的生存环境。
一方面,万圣村在中华鲟保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展现出积极的示范效应。未来,中华鲟保护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比如,我们可以优先强化东海近岸水域的中华鲟保护,将保护范围扩展至杭州湾全域,涵盖长江口、钱塘江、甬江等关键水域。这片区域不仅是中华鲟重要的栖息地,也是候鸟迁徙通道的核心节点,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而这需要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局限,建立跨水域的生态保护机制,激励各地积极参与保护工作等。
另一方面,万圣村的护鲟行动催生了新的生态保护理念。曾经以捕捞为生的渔民,如今转变为“保护践行者”,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中华鲟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自然课堂中逐渐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村庄通过生态产品认证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或许才是生态保护更深层的意义——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生生不息中共同谱写美丽地球的永恒诗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