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今天,孩子如何读整本的书

字体:
—2025—
04/23
07:08:36
2025-04-23 07:08:36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姜晓蓉

  浙江在线4月23日讯(记者 姜晓蓉)要读整本书——叶圣陶先生于1941年明确提出的这种读书方法,在今天显得愈发珍贵。

  课堂内外,关于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探索持续不断。《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立“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在短视频与碎片化阅读主导的时代,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从走近一棵树到俯瞰整片森林,“整本书阅读”打开中小学生阅读的更多可能性,让他们触摸到更加深邃广阔的世界。世界读书日前夕,记者走进中小学课堂,和一线教师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今天,孩子如何读好整本书?

  培养理性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当前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为选文式,并且进行了删改。而整本书阅读强调的则是总体性,通过全面阅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上“整本书阅读”课,并不容易。整本书内容那么多,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处理好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的关系?

  记者发现,当前中小学“整本书阅读”的教研课不少,大多按照导读课、交流课、分享课依次进行,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让学生分享观点。

  比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有学生提:“世界那么大,必须要出去浪一浪”;也有学生反问:“人生那么短,干吗非得闯一闯?”这就需要他们在整本书中寻找有说服力的依据进行思考。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郑雪琴说,和传统的阅读课相比,“整本书阅读”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故事理解、段落大意和人物特点,而是引导学生全面阅读,培养探究、分析和表达能力。在她看来,阅读思维不是在三种课型中单一训练,也不是在一个阶段一次性完成,而是低中高年级螺旋递增。

  在不少老师看来,这种思维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信息甄别、逻辑推理等能力,更能培养其在复杂环境中独立判断的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强化以人为核心的理性思维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即便在学业压力较大的高中阶段,不少一线教师和学生仍能感受到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

  2019年,《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被列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整本书阅读”单元。但从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并不是每一年都会考到相关内容。这也引发了争议,“整本书阅读”在高中阶段还有必要被重视吗?

  “难道阅读只是为了考试?”在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资深语文教师高利看来,这似乎太功利了。以《乡土中国》为例,这本书并不好读,部分人甚至觉得枯燥。但有学生读完后可以学会如何阅读社科论著,有学生思考的则是如何分析社会现象。每个学生对阅读的感受不同,但能在“普遍意义”之外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同时也是文化理解传承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打破学科界限

  “当前中小学生阅读存在普遍问题,大多书目是文学故事类,类别比较单一。”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丽娜在调研中发现。

  胡丽娜认为,阅读不能局限在语文课内。当前社会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阅读往往需要整合不同学科,通过整本书的学习打破学科界限。

  在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中,指定阅读书目就是科普类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孩子们在交流课上展示小实验,用积木展现火车变轨、加速、调头等原理。这样的交流把阅读经历变成生活经验,也给孩子们的阅读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生活不分学科。“整本书阅读”的探索,正在从传统的文学范畴向其他学科延伸。近两年,不少中小学阅读活动中出现了“全科阅读”的概念。

  苍南县江滨实验小学正在进行一场全科阅读的实践,在原有《课外阅读推荐手册》基础上制定全科阅读推荐书目,每个学期确定3个阅读主题供老师和学生挑选,阅读书目几乎涵盖所有学科,实现跨学科阅读的融通。

  该校美术教师许思思探索的是如何把艺术鉴赏和阅读结合起来。五年级的一堂美术课主题是《清明上河图》名画赏析,上课前她让学生提前阅读《汴京的一天》。课堂上,她把书中内容和《清明上河图》结合起来,带着学生还原宋朝人的一天。“在全科阅读的探索中,比较难把握的是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把阅读和课程真正结合起来,否则会出现两张皮的情况。”许思思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少学校还把阅读场所延伸到了课堂和校园之外。

  “竹子会开花吗?竹子可以做什么?”仙居县白塔镇中心小学的阅读课放在了一片竹林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和竹子在一起》《植物里的传统文化》两本书。

  “学校周边有神仙居风景区、淡竹原始森林,同时还有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历史文化深厚。”该校副校长泮丽丽说,学校依托在地资源开展“走读自然”特色阅读,借助项目化阅读、走读地图绘制等,让孩子在真实的阅读中得到启发。

  在胡丽娜看来,这样的情境化阅读正是当下不少学生所需要的。“很多情况下,孩子是教学任务的参与者,而阅读需要体验和感悟,正是这些真实的场景把阅读和生活链接起来。”

  仍需全社会助力

  虽然“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被一再提及,但对一线教师来说,落地却没那么容易——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时安排,都是较大的挑战。

  “过去习惯了单篇课文教学,但现在整本书在体量、架构上都比单篇课文更为复杂。此外,阅读课并没有相应的课时要求,语文课原本就紧张,很少会专门安排阅读课。”一名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告诉记者。而在初中学校,由于12本必读书目的“整本书阅读”纳入中考范围,部分老师每学期会有针对地安排阅读课,但课时也屈指可数。

  那么,有没有可能把阅读课排进课表?山西省柳林县2020年提出,把阅读纳入学校课程、教研及考核。“从具体实践来看,当前课表原本就紧凑,学生也面临着升学压力,阅读课的开设也许没那么容易。”杭州一名初中校长看到的则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从教育行政层面到学校再到家庭,中小学阅读需要全社会共同助力,而不仅仅是排入课表。

  此外,老师们更为关心的是,如何去判断“整本书阅读”效果究竟怎样。在语文学科中,字词的掌握可以考核,语句的运用也能大致看出能力高低,阅读反而是难以评价的,很多时候分数并不能代表阅读能力。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着质朴的阅读实践。

  10年前,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教师史剑波在班级开设“尚书房读书会”,每两周选择一本课外书籍与学生共读,周六下午与学生家长进行阅读分享。三届学生接续下来,共读书目达到100余本。

  在史剑波看来,课堂上的阅读远不能满足需求,当前中小学生阅读不缺图书和书目,缺的是能够陪伴孩子阅读的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能在课堂之外实现。”史剑波认为,师生家长共读阅读生态的可贵之处在于陪伴,还有阅读时思维的碰撞。

  如今,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层出不穷,但不少老师坚信,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某些中小学语文课上,摘录、讲解、分析成了阅读的主要方式,过于看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少了阅读的自由和快乐,反而会让孩子们失去阅读的兴趣。

  这些年,胡丽娜一直呼吁让孩子们“蔓延式阅读”。在她看来,阅读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更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孩子的阅读应该像植物的根茎一样自然生长,阅读中会有一闪而过的念头,这很珍贵。”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阅读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