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有望成为全国最大三文鱼基地,这位浙商让新疆变身“大漠鱼乡”

字体:
—2025—
04/23
09:11:36
2025-04-23 09:11:36 来源:潮新闻 执笔 吴馥梅 来逸晨 视频 彭鹏

  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拟表彰对象日前公布。浙江金华籍企业家张秀名列其中,他是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或许你对这个名字陌生,但你一定听说过新疆三文鱼,而张秀的天蕴公司,三文鱼年产量占了整个新疆的90%以上。

  位于伊犁尼勒克县的吉林台三文鱼养殖区(航拍图)。赵学林 摄

  扎根新疆31年,张秀把“鱼米之乡”的基因带到了这里。通过10多年的努力,他和他的团队,让伊犁成为了“大漠鱼乡”——这片被三大沙漠包围的干旱之地,依托天山万年冰川的馈赠,孕育出了年产量8000吨的三文鱼基地,新疆更有望在2026年前后成为全国最大三文鱼生产供应基地。

  新疆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省份,为何会“跃”出三文鱼产业链?4月上旬,潮新闻记者赶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鲁木齐、上海多地,沿着三文鱼产业链深入探访,与这位敢为人先的浙商对话,见证了一场用新质生产力重构陆海边界的生动实践。

  吉林台三文鱼养殖区,捕捞队员收紧巨网,通过自动化设备进行三文鱼捕捞。赵学林 摄

  订单来自各大洲

  最快24小时抵达海外餐桌

  16日一大早的上海分公司,天蕴国际销售部负责人张玉如就为来自各大洲的国际订单忙碌起来。上一周,她刚刚结束了非洲市场的考察。

  同一时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一批刚捕捞的三文鱼正被转入喀拉苏三文鱼基地加工厂。经去脏、清洗、遴选、分级等数道初加工工序后,紧接着去头、开片、预修、拔刺,最快只需24小时,就能运输至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甚至是日本东京的寿司店。

  “目前我们拥有100平方公里的优质冷水鱼养殖水面、3个三文鱼养殖基地、3个初加工厂、2个精深加工厂。去年公司的年产量在7500吨左右。”张秀介绍。

  三文鱼深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在流水线上作业。潮新闻记者 彭鹏 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新疆目前有大大小小数十家三文鱼养殖基地,天蕴是其中最具规模化的一家。“2024年新疆三文鱼总产量为8104吨,其中90%以上出自天蕴。随着多个规模化三文鱼养殖基地的建成投产,新疆有望在2026年前后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三文鱼生产供应基地。”

  深加工厂内流水线上,工人在熟练地给三文鱼拔刺。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我们加工厂目前有1条生产线,既有初加工也有精深加工,每天加工量在15吨左右。”天蕴喀拉苏三文鱼基地加工厂厂长吴冬介绍,因为订单量巨大,他们马上要在这里新增第二条生产线,投产后每天可加工30吨三文鱼。这意味着,仅喀拉苏三文鱼基地加工厂,年加工能力就能达到7000-9000吨。

  在吉林台三文鱼养殖基地,冰川雪融水沿着天山山脉流淌而下,形成了伊犁河第二大支流——喀什河上游的水库。“这是我们的养殖基地之一,规划年产量为3000吨,有苗种箱20口,成鱼网箱6组共48口。”站在水库中心的网箱管理平台,天蕴总经理、中国水产学会三文鱼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春雨向我们介绍,三文鱼苗每年会分3-4批运至苗种箱内,养到150-200克后再转移到成鱼网箱,进行低密度养殖,鱼品质更佳,“每立方水体大概一条鱼”。

  吉林台三文鱼养殖区,捕捞队员用自动化设备将三文鱼抽出水库。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目前,天蕴的整个养殖过程已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我们当下在做的,是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升级。”李春雨举例,比如通过在网箱周边安装溶氧仪、温度传感器、浊度传感器,将相关数据传送给投喂后台,平台就可以精准计算出何时何量以何速率进行投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天蕴,我们发现,张秀把源自浙江的“两山”理念立在一眼就能望见的山坡上。“‘科技为首、环保为基’,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张秀告诉记者,这一产业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一条鱼的背后,也是“两山”故事。多年来,公司研发了生态环保网箱养殖系统,并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绿色生态环保网箱地方标准,为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养殖基地上下游都装有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我们基本可以做到,如果上游水质是100分,那么下游依然为100分。”张秀说。

  在公司附近的山坡上,一眼就能看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赵学林 摄

  从“牧羊人”到“牧渔人”

  一条鱼背后的共富链

  在距离海岸线约2500公里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冷冽雪水“跃出”三文鱼产业,并不是一朝一夕书写的神话。

  1994年,因为一篇《天山景物记》,张秀带着对天山群峰的向往,踏上了新疆大地。此后20年间,从承包工程到发展旅游,他“走了无数条路,都没有完全走通”。转机发生在2013年,他偶然从尼勒克县一片60平方公里的优良水域中,窥见了养殖三文鱼的“潜力”。于是,这位“敢为人先”的浙江企业家开启了一段“无中生有”的征程。

  “我是地地道道的金华农家子弟,对农业、农民有感情。”从浙江到新疆,这一尾鱼改变的,不仅仅是张秀的个人创业历程,更是千千万万个和他一样的农家子弟。

  吉林台三文鱼养殖区,刚刚出水的三文鱼。潮新闻记者 彭鹏 摄

  “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在尼勒克县喀拉苏乡的天蕴公司总部,大楼进门处,数十个荣誉牌整齐排列。它们见证了扎根于此10余年间,张秀与哈萨克族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人们常称他为“张秀别克”——名字后加“别克”,是当地人对勇敢和领导力的肯定。

  “因为张秀别克的到来,我第一次到接触三文鱼,那种感觉很奇妙。”吉林台养殖区副组长、40岁的沙比·沙都阿卡斯坦言,作为土生土长的尼勒克县人,自己从没想过有一天会从“牧羊人”变为“牧渔人”。

  艾克热木·米孜克热木抱着刚出水的三文鱼。赵学林 摄

  人生轨迹发生转折的,还有29岁的小伙艾克热木·米孜克热木。出生在喀什一个贫困家庭,艾克曾是一名装修队木工,5年前通过政府帮扶来到天蕴后,学会了驾驶船艇、开叉车吊机等多项技能。如今,艾克已娶妻生子,有了个可爱女儿。

  艾克和沙比并不是特例。天蕴800余名员工,60%是当地各民族农牧民,目前人均月工资6000元起步。“赚得比以前多多了。”沙比笑着说。

  三文鱼的名字,源自拉丁语中的“跳跃”。它们总是不畏艰难,奋力逆流而上产卵繁殖。

  不远万里而来的浙商,带领着这里成百上千位朴实的农牧民共同拼搏,拼出了“破天荒”的三文鱼产业,也开拓出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在劳动报酬和股权投资的双重收益之下,天蕴带动喀拉苏乡609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并持续增收,近5年内共计为各户分红5次。

  吉林台三文鱼养殖区工人在工作中。赵学林 摄

  家住天蕴公司总部门口的70岁老奶奶吴剑萍,见证了这位浙商在此创业立业的全过程。11年前,天蕴的第一代办公室,正是租了她的5间房子。如今,公司总部综合楼、员工宿舍、专家楼、职工活动中心等场所一应俱全,已是养殖基地遍布周边多县的国家农业龙头企业。

  辗转上海、杭州、深圳多地,在外打拼多年的柯尔克孜族00后小伙阿卓今年选择回乡就业。在养殖基地,他开着水下清污机器人,做起了“牧渔人”。“家乡的三文鱼产业是个令人惊喜的新平台,张秀别克了不起。队伍需要年轻血液,所以我来了,也欢迎更多年轻人来。”

  深加工厂内,工人在给处理好的三文鱼片撒盐,而后烟熏。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淡水河“游”出“蓝海梦”

  中国三文鱼产业触角不断延伸

  新疆没有海,但一位位“牧渔人”用智慧和坚持造出了淡水河的“蓝海梦”。当下,这一尾尾产自中国的三文鱼,也正不断游向世界。

  近日,中国烹饪联队在2025年FHA(Food&Hotel Asia)国际烹饪挑战赛中夺得了冠军,部分参赛菜品就以天蕴三文鱼作为原材料。FHC(Food&Hotel China)中国国际烹饪艺术比赛主席朱一帆表示,评委试菜后,对三文鱼品质评价都很高。“这是团队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使用中国新疆产的三文鱼,我们觉得很自豪。”

  2025年FHA(Food&Hotel Asia)国际烹饪挑战赛中国队夺冠现场。受访者供图

  这是新疆三文鱼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三文鱼是“舶来之物”,不过眼下新疆三文鱼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至日本、东南亚、中东及欧洲等地。“我们还研发出三文鱼蛋白肽粉、鱼骨粉、三文鱼油等多样化产品,都很受欢迎。”张玉如边处理着国际订单边说。

  “三文鱼”特指鲑鱼。鲑鱼包含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等百余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养殖的三文鱼主要为四种,分别是大西洋鲑、虹鳟、银鲑和少量帝王鲑。孵化场场长、来自诸暨的赵正明告诉记者,新疆天蕴养殖的品种是三倍体虹鳟鱼,是对鱼卵经过物理加压技术诱导出的不育品种,保证引进/逃逸的个体不能繁殖,兼顾经济价值和环保意义。

  鱼苗培育场地内大大小小的孵化槽。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近几年来,有了自治区水产发展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的支持,国内三文鱼养殖所需鱼卵正逐步实现自主,这也是张秀着手推进的一个目标。“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在冷泉池中进行鱼种的培育。”技术总工韩瑞帮向我们透露,成长快、发病少、肉质鲜嫩肥厚、Omega-3(EPA、DHA)和优质蛋白等营养成分含量高等,是重点育种方向。

  当前,在天蕴的带动下,新疆陆续出现了三文鱼规模化养殖及上下游产业相关的数十家经营主体,新疆三文鱼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同时启发了当地各级政府以“一条鱼”带起“一条链”的发展思路。目前,喀拉苏乡以三文鱼为主导的G578滨河景观带、渔家村已初见雏形,休闲渔业蓄势待发,当地群众依托三文鱼增收致富的业态开始变得愈发丰富。天蕴各个养殖基地上,一个个直升机停机坪的建造也印证了这一点,这条鱼正在带动区域文旅的发展。

  品控室内,工作人员在给三文鱼做品质检测。潮新闻记者 彭鹏 摄

  张秀坦言,能够让更多边疆同胞伴随着三文鱼产业的发展过上富裕的生活,是自己的一个心愿。“在新疆天山脚下,我们初步打造出了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三文鱼全产业链。下一步,我们将全力聚焦苗种繁育、品牌化销售,推动三文鱼延链补链强链,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使命。”张秀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商;三文鱼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拟表彰对象日前公布。浙江金华籍企业家张秀名列其中,他是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