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一根筋”的多味人生

字体:
—2025—
04/24
14:27:36
2025-04-24 14:27:36 来源:杭州日报 首席记者 钟玮 记者 王琦然

  瞒着即将出院的父亲,他住进医院做了一件“有力的事”

  4月22日中午,48岁的徐培川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51毫升,成为浙江省第1195例、杭州市第37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还有一些数字,更能代表徐培川的经历:20多年里130次挽起袖子,累计献血超5万毫升;因为婚前的一句承诺,为妻子做了20多年的饭;为了自考成人专科、成人本科,在开货车的业余时间用掉70多支笔芯备考;准备住院注射动员剂的前一晚,他还在给身患癌症的父亲送饭……

  一个个数字刻画出了一个“一根筋”的形象,可不同的数字串联到一起,正是徐培川的多味人生。

  自家人“淋过雨”,他更想为别人“撑把伞”

  今年正月,徐培川和妻儿在温州老家过完年后返回杭州。返程那天,他叮嘱父母,有不舒服的一定要告诉他。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他的父亲就出现了小便出血症状,去医院一查,膀胱癌。

  也就是徐培川回到杭州当天,上城区红十字会的电话打来了: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该不该答应捐献造血干细胞?在那个坎上,徐培川和家人都有顾虑,但他们深切地知道,找到合适的配型者有多不容易。

  2010年,徐培川的表哥患上了白血病,家中先后花去治疗费用200余万元。“等了两年都没等到合适的配型者,表哥36岁就走了。”徐培川说。

  自家人“淋过雨”,徐培川更想为别人“撑把伞”。在等待造血干细胞正式采集的日子里,徐培川比以往更加注意饮食、锻炼。然而,患病的父亲始终让他放心不下。

  4月17日,徐培川住院注射动员剂的前一天,他傍晚下班后,照常买菜、做饭:凉拌黄瓜、酸菜鱼、清炒茼蒿、萝卜炒猪肉、红烧排骨。他留出了二人份,准备晚点送去浙大二院的病房。“老爸刚动过手术,老妈陪着,明天上午就能出院了,他们还不晓得明天下午我也要住院去了。”徐培川说,因为自己要一连住好几天院,没法照顾父母,所以事先已经托姐姐、姐夫接手。

  徐培川和妻子赶到医院时,饭菜还是热乎的。79岁的老父亲在接受两次手术治疗后,身体像漏气的气球一样瘪了下去,瘦了几十斤。他躺在病床上,朝徐培川的方向看,喉咙里咕噜着,像是在喊一个名字。“他把你认成他的大孙子了。”徐培川向记者解释。

  母亲给父亲喂饭时,徐培川叉腰站在床尾,喃喃道:“当年我爷爷也是在这个年龄患上癌症……那时我还小……”

  最无力的时候,他选择做一些有力的事

  徐培川出生于温州的农村,在他记忆里,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的他很皮,没读几年书就跑去山西,在姐姐的服装店里当学徒。学了两年,他开起了自己的小店。1999年,手头的生意越发红火,他迅速招兵买马,开起了服装厂,店面也扩充到了3家。

  然而,没过几年,服装厂就倒了。徐培川赔了20万元,还欠了一身债。2002年,他去了陕西运了一车苹果,本想着靠这挣钱还债,没想到,低温导致苹果受损严重,20多吨的苹果有8吨是坏的,钱没挣到,反而亏了8000元。

  祸不单行,那一年,徐培川的父亲生病住院,他的爷爷也被诊断为癌症。生活拮据的一家人再面难题,而徐培川已找不到好的解法。在医院陪护期间,徐培川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献血报道。“是好事啊,献血有益于血液新陈代谢,家里人如果需要用血,费用也可以减免。”徐培川说,20余年的献血生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而2018年的一次献血中,他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为什么要在最困难的时候去献血,徐培川也记不清了,只说了一句:“或许,人越在无力的时候,越想做一些有力的事情。”

  跑货运还债的路上,他“啃”出了本科文凭

  2003年,为尽快还债,徐培川借钱买了一辆车,开始跑货运,专门运输旧衣服、旧纸箱。当时,开货车收入不错,加上他踏实肯干,很快赚到了钱,又买了两辆货车,后来还在杭州买了房。

  就在日子好起来的时候,天降横祸。某天,徐培川在路上被一辆车迎面撞倒,车上下来一人,朝着他的腹部就是一刀。等他定睛看时,竟发现对方是有过数面之交的人。经过9个多小时的手术,徐培川切除了部分大肠,又在医院住了20多天,总算捡回了一条命。“有些人觉得我挣钱了,就眼红,笑你穷、恨你富、怕你有……”在病床上,徐培川想了很多,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为什么这么多年我总是失败?还是因为知识欠缺,机会来了,却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接住。”

  调养身体期间,徐培川报考了成人自考专科。因为基础太差,26个英文字母都背不全,他学得很吃力。他报了培训班,又一遍遍地上网课,资料、笔记摞起来有1米高,笔芯都被他写废了70多支。2019年,他又报考了成人自考本科,跑长途时,他的身边也总带着复习资料。“我花了五六年时间,总共考了33门课,考了39次。”他说,这么做不仅是要弥补自己成长路上的遗憾,更要为两个孩子做榜样,“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家教。”

  曾有朋友说徐培川,都多大年纪了,考出文凭也用不上。那时候,徐培川这么反问对方:“就算我只活到70岁,也还有20多年时间,为什么不学呢?”

  为了完成捐献,他对妻子“失信”了一回

  话说回来,命运对徐培川还是公平的,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送来了最珍贵的“人生礼物”。“他说对我一见钟情。”徐培川的妻子笑着说,“我是不相信的。”

  妻子是个直性子,当初经人介绍与徐培川相识那会儿,她就把丑话说在了前面:“我可不会做饭。”徐培川情商也是在线的,一拍胸脯:“不需要你做,我来。”

  徐培川这记拍胸脯换来了一个果断的决定。那时候,徐培川欠着债务,介绍人让女方想想清楚。没想到,这个女人只说了一句话:“他有本事亏掉,就有本事挣回来。”

  结婚20多年,徐培川履行诺言,成了穿围裙下厨房、家务包干的好丈夫,妻子则当上了“翘脚媳妇”。在徐培川的影响下,妻子也开始献血,14年间献血8000多毫升,连献血站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对爱心夫妻。徐培川住院注射动员剂期间,妻子还独自跑去献了一次血。徐培川入院注射动员剂那天是4月18日,妻子和小儿子在医院陪他。因为没法下厨,徐培川第一次用手机给妻儿点外卖,捣鼓了半天才搞定。

  如今,徐家人早已无债一身轻,徐培川也进入杭州市水上运动中心,当起了接送运动员的专职司机。住院前,他向单位请了十来天假,领导得知内情后十分支持。

  在水上运动中心当司机,总该认识一两个出名的运动员吧?“我都不晓得名字的。”徐培川笑着说,“我就是个普通人,还是更专注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造血干细胞;捐献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