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娣,吃饭了吗?又去村里忙啦?”清晨的定海区马岙街道马岙村,阳光洒在乡间的小路上,一个身背医疗箱、步履匆匆的身影由远及近。穿过田间地头、乡间小道,村民遇见她,都会热络地招呼一声。林友娣笑脸相迎,却步履不停——退休28年,这位曾经的“赤脚医生”依然闲不住,“党教育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就要为村里老人服务一辈子。”
“医疗箱跟了我56年”
清晨6时,林友娣在家中匆匆扒了一口早饭,来不及收拾屋子,又背上医疗箱出了门。一路上,她三步并作两步,穿行在狭长弯曲的村巷,熟门熟路地叩开了袁秋菊的家门。“你昨天刚来过,今天又来啦。”听闻林友娣到来,长期卧床的袁秋菊半起身靠在床头,像见到亲人一般,脸上满是笑容,“降压药在吃,你再帮我量量血压,看看好不好。”
从医疗箱中麻利地拿出血压仪,林友娣为老人细心地测量血压,并反复叮嘱服药及日常饮食注意事项等。“这次血压蛮好,药不要忘记吃,有事就给我打电话。”林友娣一边说着,一边给袁秋菊披上外套,掩好被子,这才放心赶往下一户村民家中。
林友娣为老人测量血压
沿着村间小道弯来拐去,林友娣一上午几乎走遍了马岙村的所有低保、独居、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测量血压、血糖、心率,仔细询问饮食起居等,赶到袁素荷家中已是中午时分。“囡,吃口饼干吧,垫垫饥。”伴随一声声亲切的呼唤声,林友娣为俩老提供慢性病监护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她默默无闻的付出,袁素荷都看在眼里,发自肺腑地说,“她随叫随到,比女儿还要亲,有这样的党员在,我们很放心!”
从定点在马岙村文化礼堂、老年人活动中心、村口小店等地为村民提供健康监测服务,到挨家挨户上门看望马岙村、团结村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村民的健康,林友娣可谓牵挂了一辈子。
1969年,在历经数年的乡村医生培训后,22岁的林友娣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她背起医疗箱,踩着泥泞的田埂,走进了马岙街道勤丰自然村的村民家中。从那时起,为村民接生、包扎伤口、接种疫苗等她都干过,也与乡村医疗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村里缺医少药,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顶上。”回忆起最初的从医岁月,林友娣的眼神坚定而执着。
“退休了,可党员的身份不能退”
林友娣的人生轨迹非常清晰:1978年,进入马岙卫生院,从事妇产生育(接生)工作,从早到晚,只要村民需要,她都随叫随到,在那个没有手电和路灯的年代,摸黑去看诊也是常事;1979年,林友娣入党;1987年,她担任马岙勤丰自然村的妇女主任一职,只要家家户户发生小摩擦、小矛盾,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向她求助。
1997年,林友娣正式退休。然而,退休并不意味着她停下了助老的脚步。相反,她变得越发忙碌,坚持用自己的所学专长,义务守护这片热土。
林友娣日常看望老人
去年,一次惊心动魄的救人经历,让她对“党员”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时应该是6月,我一早赶往独居的低保户林大毛家中,但敲了半天门都没有回应,我一想这可不好!”林友娣回忆道,好在院门未上锁,待她冲进林大毛家中一看,人已经摔倒在地,不省人事。
眼见情况不妙,林友娣马上拨通了村党总支书记的电话,两人齐心将林大毛送往马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因基层医疗条件有限等原因,他们又陪同其转院至舟山医院,忙前忙后直到深夜。好在送医及时,生死一线间,他们硬是将这位生命垂危的七旬老人救了回来。
林友娣还常到村民家中走访,了解村民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谁家老人的病该复查了,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几十年来,她也未曾更换手机号码,因为这是村民的“健康热线”“求助热线”。无论寒冬酷暑,只要村民一通电话,她就匆匆“赴约”。
林友娣的助人为乐精神感染了村里的每一个人。“友娣思想好、态度好,大家有个头疼脑热,我们都会想到她。”每逢有人提起她,乡亲们总是赞不绝口。
“只要村民健康,我就觉得值得”
与村里大多数建设的新民居不同,林友娣的家仍是一层几十年未翻新的低矮平房,略显空旷的屋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冰箱是唯一的家电。尽管生活条件一般,但她有引以为豪的“宝贝”,就是跟了她几十年的医疗箱和定海区第二届十大惠老模范、舟山市首届“最美邻居”等荣誉。
“生活清苦点没什么,只要看到乡亲们健康,我就觉得值!”林友娣说,不少村里的老人把她视作女儿,有什么好吃的都拿来给她。有一次,一位老人从田里摘了新鲜的小葱,赶了不少路,专程给她送来。
这份朴素的亲近,是林友娣用半个世纪的坚守换来的。如今,林友娣上门为老人开展健康服务时,常常碰到行动不便的老人配药难的情况,她就主动提出为他们去定海城区配药。来回乘车不便不说,老人们提出给她“跑腿费”时,她总是一口回绝。
“大家都不容易,能帮当然要帮。”她总是说,只要身体允许,她干得动一天,就要为老人服务一天,不仅要监护老人的健康,提供健康指导,还要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医、打扫卫生等,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林友娣日常照顾老人
从青丝到白发,从“赤脚医生”到健康守护者,林友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党员本色,是忠诚和担当,更是无私奉献和真诚服务。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她将“为人民服务”化作了田间地头的一声声亲切呼唤,化作了乡亲们心底最踏实的依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