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开化生态守护队开启春季巡护

与“钱江源卫士”去巡山

字体:
—2025—
05/01
07:13:15
2025-05-01 07:13:15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林霄

  浙江在线5月1日讯(记者 林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钱江源园区(以下简称“钱江源”)位于浙皖赣三省交界的开化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分布有高等植物2234种、大型菌种449种、动物2427种。为了让这里的野生动植物有稳定的生长环境,当地成立了一支“钱江源卫士”生态守护队。这支队伍由开化县公安局联合各行政职能部门、属地乡镇及民间力量组成,去年累计开展护渔巡查1904次、禁猎巡护660次。

  眼下正是野生动物繁殖、迁徙和觅食的高峰期,也是植物生长旺盛期,“钱江源卫士”开启了春季巡护。日前,我跟随他们一起翻山越岭,体验日常巡护工作。

  上山前先认识动植物

  “把它放在地上,轻轻松开,不要吓到它。”在开化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叶发门的指导下,我第一次在钱江源头放生了误入农户家中的野生动物——环颈雉。手刚松开,它便双脚一蹬,两侧翅膀张开扇动,一眨眼的工夫,就消失在远处。

  叶发门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已经有12年。如今,他和他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都成为了“钱江源卫士”。

  放生只是开胃菜,我这个户外小白此行的目标是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钱江源卫士”。“想要成为一名‘钱江源卫士’,野生动植物认知是入门课。”一聊到生态守护,叶发门就滔滔不绝,“只有了解它,才能懂得怎么保护它。”

  为了上好这一课,叶发门驱车带我来到了位于开化县苏庄镇的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这里收藏了1800余个各类动植物标本,是认识野生动植物最好的课堂。”叶发门介绍,科普馆内的标本都是曾在钱江源出现过的动植物种类。

  “这个是黑麂,生性胆小,遇到时不要大喊,以免他们受惊。”“白鹇上体、双翅都是白色,面部鲜红,经常出现在山里,甚至会飞到农户家里,平时和它打交道最多。”边走边看,我逐渐沉浸在标本的世界中,叶发门提醒说,“多看看,多记记,说不定就能在山上看到。”

  “海南鹣4只、中华穿山甲9只、黑麂1只、白颈长尾雉6只、白鹇112只。”见我略有怀疑的表情,叶发门翻出手机给我展示他们近些年救助的野生动物,“这些只是我们救助过的野生动物,山里更丰富!”

  一圈逛完,我发现,除了这些动物标本,馆内关于苔藓、真菌等植物标本也有上百种。“一草一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见我对野生动植物有了初步印象,叶发门打算给我上实践课。“生态巡护,手上没点工具可不行。”说罢,叶发门从后备箱拿出了他的百宝箱。手套、电筒、镰刀、登山钩,各式各样的工具让我一下子来了兴趣。

  “走!上山去!”

记者(右)放生环颈雉。

通讯员 段茹毅 摄

  翻山越岭的实践课

  走进钱江源,山间的凉风带来清新的空气,我不由深深地吸上几口。“快看!路边有白鹇!”顺着叶发门手指的方向,一只约莫80厘米长,翅白面红的鸟进入了我的视线。“真的和科普馆里的标本一模一样!”我远远观察着它的样子,努力回忆它的习性——生性机警、胆小怕人。

  叶发门带着我蹑手蹑脚地从它身边走过,看到我们后,白鹇很快钻进了林间。“山里情况多变,我们既要保护好动物,也要保护好自己。”走进树林,叶发门随手拿起了一根半人长的树枝对我说,“树枝是我们巡护过程中最实用的工具,兼具探路、支撑、防护等多种功能,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三条腿。”

  这里戳一戳,那里拨一拨,跟着叶发门,我开始了探路练习。“别小看这些落叶,每一处都要用木棍探清楚。”叶发门说,“一些蛇类就喜欢栖息在这种地方。”

  “林子这么大,我们的巡护路线要怎么安排?”大半个小时后来到一处分叉路口时,我好奇地提问。叶发门回答:“一般情况下,泥土裸露在外的长路段大概率会是动物或人活动的轨迹。我们主要沿着这些路段巡护。”叶发门表示,不过这仅仅是基础巡护路段,他们还要根据开化县公安局和乡镇生态警务站提供的大数据,针对部分区域进行重点巡护,“现在的巡护很‘智慧’”。

  一个小时的巡护,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捕兽夹。然而,实践课并没有到此结束,叶发门告诉我:“巡河也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钩地笼上岸是必备技能。接下来我们学习这个技能。”

  拿上登山钩,穿上橡胶鞋,我们来到小溪边。放好一个小地笼后,我进入小溪开始了新的学习。“抛出去手就放开,不要抓住绳子。”“登山钩可以抛远点,能钩上地笼就行。”半个小时后,我的上衣几乎湿透,才勉强掌握了钩地笼技能。

  半天的学习下来,我感觉十分疲惫。“生态巡护就是这样,不但要掌握各项技能,还得吃苦耐劳。”叶发门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成就感。他说,我这次练习的强度远不及他们的日常巡护。而这样的日常巡护,他们两三天就要开展一次,“不为别的,只希望家乡的山更绿,水更清。”

夜晚,记者(中)与“钱江源卫士”生态守护队一起开展巡河行动。

通讯员 段茹毅 摄 

  高科技“帮手”加持

  一天巡护下来,我亲身感受到了“钱江源卫士”日常工作的辛苦和不易,望着一个个山头,我好奇地问:“这么大的钱江源,巡护工作量很大吧?”

  “截至目前,今年我们已经进行生态夜巡行动60余次、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行动20余次、护河护渔专项行动18次、清网护飞行动15次。”一个个数字,叶发门脱口而出,我仿佛从中感受到了“钱江源卫士”用双脚走遍了钱江源的角角落落。

  “能管过来吗?”我追问。“单靠人力肯定不行,好在我们还有帮手。”叶发门口中的“帮手”,指的是开化县公安局的“林区融治集成应用”。

  为揭开这个“帮手”的神秘面纱,我们来到了开化县公安局苏庄派出所。走进派出所,“生态保护融治中心”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林区融治集成应用’利用前端感知设备针对钱江源古田山区块进行全时段、全覆盖监测。”苏庄派出所所长方祥文介绍。资源概况、预警中心、预测分析……智慧大屏不断更新钱江源的实时动态,各项数据把园区内部的最新情况数字化、可视化,“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风吹草动。”方祥文说。

  “开化县地处三省边际,人员流动密切,许多生态案件发现难、部门联动难、跨界协作难。”方祥文告诉我,通过这个应用,不仅针对重点入口进行监控,而且还和周边各县、市以及本地相关部门形成了联动机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控。

  “我们下午就在这里训练的。”在方祥文的操作下,一个熟悉的画面从屏幕中跳出,正是我们训练的山坡。据方祥文介绍,在钱江源,这样的监控有上千个,“就像一双双眼睛,帮助我们守好这片土地。”

  2024年,“钱江源卫士”生态守护队主动查处的生态领域刑事案件同比上升27.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辖区生态类警情同比下降49.6%。在开化,生态守护逐渐成为更多人的选择,“钱江源卫士”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生态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