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过后,离端午更近了!在嘉兴月河历史街区的“嘉禾绳结”小店内,73岁的郑莺莺正忙着赶制端午香囊。五彩丝线在她手中翻飞,淡淡的药草清香弥漫整个店铺。传统香囊在这家不起眼的小店焕发新生,与传统中国结艺巧妙融合,向人们展示着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沿着月河历史街区主干道中基路一路向西,行至“古居斋”向南,便可看到一面古风锦旗迎风招展,“玉穗丰米行,嘉禾绳结”九个大字赫然在上。店堂内,四壁、展柜、柜台上随处可见各色香囊、绳结手工艺品。
郑莺莺戴着老花镜,低头穿针引线,小桌上摆放着丝线、布料、镊子等材料和工具,不一会儿就有顾客上门。“哇,好漂亮呀,这是做香囊吗?”“这些都是手工做的啊!”寒暄声、惊叹声充盈着整个小店,郑莺莺热情地向他们介绍香囊制作技艺,说到兴起时,现场教顾客打绳结。
“我从小就喜欢看妈妈做香囊,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做香囊打绳结。”郑莺莺家族祖上就是经营香囊店的,早在清朝末年时,她外婆胡杏宝家的香囊店生意就十分红火。
嘉兴地区一直有制作香囊的传统。每到端午节,长辈会给晚辈准备香囊,香囊里会放上藿香、白芷、苍术、连翘等中草药,既有提神防虫的功效,也饱含着护佑平安、健康的祝福之情。
从小耳濡目染,郑莺莺这名曾经的机械工人,20多年前又重新拾起了这门手艺,并在外婆胡杏宝制作香囊融入传统中国结艺的基础上,结合嘉兴本地端午文化,制作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端午粽艺香囊,成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店堂内一串串五颜六色的粽子造型香囊是郑莺莺的代表作品,也是最受顾客欢迎的。由六个等腰三角形合成五个角的香囊内壳,绕制多种彩色线,并与中国结组成端午传统香囊挂饰,每一个都是郑莺莺手工制作,独一无二。
“粽子造型香囊现在已经很成熟了,做起来也很快。”粽子造型香囊是郑莺莺较早创作的作品,她清楚地记得是在2008年,正是我国把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让整个城市热闹欢腾,丈夫姚明石兴奋地跟她说:“街区里很多人在卖香囊,这个你拿手,我们也做点。”从内里的香料到缠绕的丝线,夫妻俩精心构思设计,做出的2串粽子香囊,以每串25元的价格被一抢而空。
“当时25元钱算很贵了,但大家都很喜欢。”这一次的成功,让郑莺莺夫妻俩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是要有创意,要与现代生活、人间烟火相融。
一开始,郑莺莺结合传统文化,琢磨出了福禄形、菱形、虎头形等香囊,后来又每年制作主题香囊。她最大的一件作品高超1米、宽达0.5米,由具有乡土特色的海盐滚灯、中国绳结、绣球、葫芦香包、五福六合粽香囊组合,寓意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从传统造型到特色组合,从粗线到细线,从单色到多色,郑莺莺负责坚守技艺,姚明石则负责开拓创新,他们从不满足,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技艺。去年,从国潮热中获得灵感,夫妻俩自创的“十全十美”香囊,以中国结的十全结进行编制,配以流苏、神结,精巧美观,深受人们喜爱,一度连样品都被抢购一空。今年,郑莺莺和姚明石的香囊作品《五福六合》,还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藏、展陈。
从默默无闻到登上央视舞台,从无人问津到山东大学生慕名而来学习,郑莺莺夫妻俩经历的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被大众日益重视的过程。
2007年,嘉兴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作为固定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始常态化开展,香囊展评活动成为其中一大特色项目,构建起禾城香囊制作高手切磋技艺、比拼展示的大舞台。2008年起,我国将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假日,作为端午传统习俗之一的佩香囊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展示的一个载体。2009年,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打开了香囊这一传承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随着端午民俗文化的持续升温,嘉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囊制作技艺”也正以更开放的姿态焕发活力,吸引人们学习、传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