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5日讯(记者 何冬健)14日12时12分,随着指挥台时间归零,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搭载着“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计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冲向云霄。约半小时后,随着第一组遥感数据顺利回传,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据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技术总师、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介绍,本次首发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计算卫星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每秒744万亿次智能计算),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12颗卫星互联后具备5POPS(每秒5千万亿次智能计算)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卫星同时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推理,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任务。
通常卫星需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解析,这种“天感地算”的模式受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制约,一般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且存在数据时效差等问题。
2023年,聚焦智能计算的之江实验室开始认识到这一模式的局限性,与十多家航天领军企业一拍即合,率先探索算力升空、卫星互联以及人工智能上天,由其主导的“三体计算星座”从立项启动,到14日首发任务成功,只用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
当日天刚亮,就有许多研发人员前往发射中心。他们带着一夜辗转反侧留下的黑眼圈,像关心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一样,七嘴八舌地谈论着,“有一块核心零件是我亲手研发的”“庆祝的聚餐要吃多多的”……
“这有可能是继云计算等浪潮之后,计算的第三次浪潮——太空计算。”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人工智能不能因为缺失算力而缺席太空,“三体计算星座”的构建,将大大拓展太空应用的边界。
本次首发任务,之江实验室承担了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的研制工作。新一轨卫星发射任务的研制工作也已启动。“今年之江实验室将携手十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合作伙伴,共同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总指挥、之江实验室总工程师赵志峰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