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很短,短的是时光;三十年很长,长的是回忆。
今年的5月17日,对杨梅清来说,显得有些特别。
30年前的初夏,也是5月17日,29岁的他肩负使命,与另外44名浙江首批援藏干部一同奔赴西藏那曲地区。随身携带的,还有一台“凤凰”牌胶卷相机。
从踏上西藏的那一刻起,他便用镜头默默记录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杨梅清和另外八名援藏干部被分配到比如县,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那时的比如县,交通不便,通讯滞后,医疗资源匮乏。为改善当地状况,杨梅清与同行的援藏干部们多次往返内地,向当地政府和爱心企业筹集资金,在比如县建起希望小学,为医院添置医疗设备。
工作之余,他背着相机走遍比如县的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下当地人文风貌和发展印记。
援藏三年间,他累计拍摄了二十多个胶卷、七八百张照片。
杨梅清从柜子上取下一本老相册,跟记者讲起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1995年,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是县里唯一的一座两层楼,现在县城面貌完全大变样了。” 杨梅清回忆起往昔,眼神中满是感慨。
四年前,杨梅清受邀重返故地。当他再次踏上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不已。昔日尘土飞扬的土路,如今已成为宽阔平坦的马路;曾经低矮的民居,摇身变成了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房。从不远处的山头望去,屹立在比如县城中心的26层四星级酒店显得格外醒目。
走进医院,CT扫描仪、先进的诊疗设备一应俱全;校园里,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操场上的欢笑声在校园里回荡。
杨梅清带着泛黄的老照片,在曾经拍摄的相同点位再次按下快门。新与旧的画面重叠,不仅是建筑形态的改变,更是民生福祉的巨大跃迁。
“这一张张对比照片,是我写给西藏的一封情书。” 他感慨万分,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光阴的沉淀,语气中满是对雪域高原的深情与眷恋。
三十载光阴流转,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接过接力棒,用青春和汗水为西藏建设贡献力量,见证并推动着西藏的繁荣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