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学校和博物馆如何双向奔赴 浙江中小学开设“一平米博物馆”

字体:
—2025—
05/24
10:01:18
2025-05-24 10:01:18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姜晓蓉 周琳子

  穿过一片热带雨林,鸟类、爬行类、猫科等百余种真实动物标本点缀其间,森林、溶洞、湿地、沙漠等自然场景跟着动物的生长环境切换。这是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的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小小的博物馆不仅成了孩子们打卡的乐园,也吸引了周边不少居民。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的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学校供图

  近年来,浙江不少中小学在校园中开设这样有趣的博物馆。由于占地面积小,展陈方式灵活,也常常被称作“一平米博物馆”。早前,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与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等举措。可以说,“一平米博物馆”打开馆校合作新空间,也是校社协同育人的新尝试。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中小学校园的“一平米博物馆”,看学校和博物馆间如何实现双向奔赴。

  校馆牵手,类别多样

  位于杭师附小校园内的“贝类王国”博物馆,每周都会迎来一场特殊的标本修复课,博物馆研究员带着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贝壳纹理,用3D打印技术复刻珍稀贝类。近年来,杭师附小与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国财税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开展合作,在校园内开设了“贝类王国”“宋韵游艺馆”“少年军事家”等一平米博物馆。

  杭师附小“贝类王国”博物馆 学校供图

  “由于校园场地有限,打造传统的博物馆几乎不可能,我们决定使用与学生贴近性更强的命名方式,并活用门厅,简化配套设施,打造随时都能看得到、摸得到的一平米博物馆。”杭师附小校长俞富根介绍。

  和杭师附小一样,浙江不少中小学采取“引进式”与博物馆合作。杭州求是和家园小学与中国湿地博物馆牵手成立杭州首个专门的鸟类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大关小学合作开办了首个“校园女红传习基地”,浙江海洋科学院与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共建省内首个小学校园海洋科普馆等等。

  馆校牵手,博物馆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近年来通过“流动博物馆巡展”的方式走进各地中小学。“通过图片巡展形式活化馆藏资源,结合讲座讲解服务实现展览资源下沉,2024年累计巡展70场,覆盖中小学生10万人。”浙江省博物馆馆校共建项目负责人沈丽媛介绍。

  温州科技馆目前已与温州市蒲鞋市小学、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温州商学院等22所学校签约共建“馆校合作基地校”。除了固定的展馆,科技馆还开出了科普列车,带着学生喜爱的科学表演、科普课程和流动展品走进校园。“结合AI、人工智能新发展趋势,最近科技馆的机器人非常忙碌,预约爆满。”温州科技馆展教部部长蔡璐介绍,截至目前科普列车已驶入96个站点,辐射温州全部12个县(市、区),受益学生超5.7万名。

  不仅仅是浙江,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尝试这样的馆校结合模式。去年4月,上海科技馆打开库房,带着藏品走进14所中小学,分别打造了涵盖生命演化、生物多样性、典型生态系统等为主题的展览14个,帮助青少年理性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小小博物馆,发挥大作用

  博物馆进学校,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让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少学校将探索把学科教学和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倡导学生在感悟和体悟中开展综合学习

  每周四,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锦江校区的天文社团课就在钱学森科学馆开讲。科学馆馆长、科学教师陈正豪总是把孩子们带到虚拟天文台和太阳系模型前讲解天文理论知识。“过去学生只能通过天文台的图片或视频去理解,比较枯燥,但通过虚拟天文台就能发现每天的星空都不同,甚至能模拟出每颗星星的亮度差别。”陈正豪说,这样的上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锦江校区的钱学森科学馆 学校供图

  丁蕙实验小学科学老师尤妙敏也常常带学生去博物馆上课。馆内的展陈体验内容和教材匹配度很高,博物馆成了他的第二本备课教科书。讲到生态系统时,他带学生走进自然生态馆。“跟传统课堂比,学生的思维习惯有了很大提升,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

  在开发多个“一平米博物馆”的基础上,杭师附小不断拓展馆校合作的新模式,还请相关专家把脉,围绕“我在博物馆上小学”做了一系列课题,包括“我在博物馆上小学场境学习”“一公里学习圈”等。

  博物馆走进中小学校,受欢迎的同时也引发思考,如何避免走入重形式轻实质的误区?

  “部分课程过于注重文物知识专业性系统性,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中国财税博物馆学术与宣传部副主任陈阳也关注到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她建议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教学内容,实现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

  不久前,杭州市博物馆学习研究联盟正式成立,馆校合作迈出新的一步。“主要是探讨中小学和博物馆如何加强课程开发、实施,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的机制。”杭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陈万勇介绍。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陈殿兵认为,馆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入需要博物馆和学更加关注校关注协同的可持续性。例如,双方不仅要统筹考虑人财物的保障、合作模式、周期性评估与改进、外部环境影响等问题,还要努力提升彼此利益与目标的契合度等,让“一平米博物馆”实现良性循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一平米博物馆;我在博物馆上小学;馆校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中小学校园的“一平米博物馆”,看学校和博物馆间如何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