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温度,藏在文化的细节里;民生的厚度,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温情中。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典籍馆藏、名家大作,更在于它倾听民声、回应民生、温润人心。
近年来,杭州的文化建设已深度融入了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中。从西泠·武林美术馆的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到玉鸟集、大屋顶等生活美学场域的兴起;从非遗进社区、夜校进街道、“文化特派员”的践行,到文化场馆与城市生活空间共融共生的探索……杭州,这座历史与创新交织的城市,以一系列“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实践,让公共文化服务伴随城市发展的脚步迭代升级,绘就了一幅“文化为民、文化乐民、文化惠民”的新时代画卷。
西泠·武林美术馆外观(受访方提供)
“无墙”的艺术,城市的温度
杭州人俗称的“老城北”(今拱宸桥以北区域),奠定了杭州重工业发展的深厚基础,曾拥有杭州钢铁厂、半山电厂等40余家中大型企业,承载了一代人的奋斗记忆。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与产业结构优化,老城北迎来了转型与蝶变——全新的住宅区拔地而起,板块功能重新划分。2019年大城北示范区十大项目中,一系列的文化设施集中落地: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当代艺术中心、小河公园、杭钢遗址公园……
这一系列文化设施的集中布局,既是对城市文脉的有力延续,也是对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积极回应。当大城北由“生产的空间”向“生活的空间”转变,文化成为推动区域重塑的重要力量。
西泠·武林美术馆坐落在拱墅区热闹的新天地商圈。这里最出名的是夜生活,满满人间烟火气。美术馆的到来,让这片区域悄然发生了变化。
它依着狭长的地形建起,虚实相间的小型单元与周边高层建筑群错落有致,主体展览空间悬浮于城市上空,像一幅通透的“水晶长卷”。烟火与艺术,就这样和谐地交融在了一起。
作为全国首个全产业化运营的“美术馆+”文化产业综合体,美术馆填补了大城北在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空白,通过展览、美育、市集,一站式满足周边市民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每逢周末,美术馆内总是人头攒动。阳光透过大玻璃立面洒落下来,一楼的书房中,西泠书房的文创展台前围着挑选印石的人群。有人端详印章雕工,有人思忖刻什么字句作为礼物赠人。孩子们趴在书案边,好奇地观看着人工智能表演的篆刻,父母则在一旁耐心讲述“印从书出”的故事。这种静谧又热络的场景,让美术馆成为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家庭亲子时光的承载。
楼上的展厅则以更为沉静的节奏展开。一场场展览将古典之美与当代空间融合,点染出“清远如画”的审美氛围。有格调的展览总是受人欢迎,近期展出的“第七届上海合作组织美术双年展”原定于6月28日结束,因观众的热情又延长了展期。
美术馆还开设了面向青少年的公益书画课堂、各种主题沙龙、走进社区的“西泠艺苑”青年夜校——高雅的艺术以“看得见、走得进、愿参与”的姿态,在这里轻轻落地、生根发芽。
“美术馆正凭借西泠印社的品牌效应、文化创意,深挖百姓需求,扎根城市文脉肌理,汲取地域文化养分,以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助力地方政府文化建设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西泠·武林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说。
西泠·武林美术馆是杭州不断推进“文化+民生”融合的一个缩影。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这座城市中众多正在悄然变化的文化空间,如博物馆、音乐厅等。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来杭时,就盛赞杭州展现出的创新活力与文化底蕴,他表示,未来的文化场馆应通过数字化改造和沉浸式体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化会客厅”。在杭州,包容性在博物馆,更在寻常巷陌。
运河边的小河直街,沿街民居被精心修缮成茶馆、书屋、非遗工坊,街头巷尾传来的清音与茶香,漫步其间,妆造精美的汉服男女,让古老的街巷焕发出青春活力。
在钢铁厂旧址上破壳而出的大运河杭钢公园,工业遗存的风貌被保留,各类艺术节、音乐会、工业设计展蓬勃生长,让百姓在休闲漫步中感受钢铁与艺术、过去与未来的交融。
在这些被重新定义的城市角落中,文化不再是附属配套,而是成为提升生活品质、构筑精神家园的基础设施。
文化活动不再局限于展墙之内,而是流动在每一次驻足、每一场交流、每一笔书写中。
在社区中落地,在生活中生根
城市文化地标为文化赋能注入强劲动力,社区文化单元则是这股力量真正扎根的土壤。
在良渚文化村,有一处大屋顶,有一座玉鸟集,前者是由国际建筑大师设计的“文化地标”,后者是融合文创市集、展览、餐饮等业态的文化生活集聚地。
被昵称为“大屋顶”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不仅是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建筑,也是良渚文化走廊上的支点。每年超300场的艺术展演、工作坊和主题市集,让艺术在社区里找到了柔软落点。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的文化自觉,到艺术亲民化的表达方式,大屋顶正在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看得见、用得上、参与得了”。
玉鸟集则以“年轻态、国际感、生活化”为调性,通过文创市集、互动展览、特色餐饮等复合业态,将文化体验、社交交流与城市漫游自然融合,成为年轻人眼中的“文化打卡地”。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它们,总能看到最新的攻略和repo(社交媒体流行语,意为反馈),即便远离传统旅游中心,依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在这里,文化被轻轻安放在社区居民日常的生活节奏中,亲切而真实,是一杯咖啡的余温,是一次亲子共创的欢笑,是一场转角偶遇的展览。它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也精准回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元想象与切实期待。
这种文化供给方式,已嵌入这座城市的社区治理结构,文化真正成为情感连接的桥梁、公共生活的黏合剂。
位于上城区解放路18号的小院书房,于2022年挂牌“杭州书房”。它空间雅致,在繁华都市中独辟静谧,成为游客感受杭州书香韵味的微窗口。
书房既提供了多元化的阅读体验,还在二层陈列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紫砂博物馆,珍藏了明清以来的紫砂艺术珍品,让读者在书香墨韵中领略传统工艺之美。书房主理人陈十七表示,书房特别注重“双客群”服务模式:工作日主要服务周边社区居民,周末则更多是接待游客。通过举办文化体验活动,既能让居民们深入了解传统工艺,又能让游客一站式感受杭州的文化魅力。
截至2025年6月25日,全市建成城市书房和杭州书房共418个,杭州邻里阅读空间187个,文化驿站95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累计建成1884个,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播撒了阅读的种子,为推动全民阅读构筑起城市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在杭州的城市社区里,类似的文化共建正在不断延伸,社区不再只是“住”的地方,也成为“生活与精神共同成长”的平台——
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未来社区中,“文化客厅”已成为连接居民与文化的新接口,戏剧演出、非遗体验、公益展演轮番上演,让文化触手可及、走进家庭;
在文三路数字街区,“文化驿站”以“文化+科技”形式搭建虚拟展馆、数字书屋与智能观展系统,为居民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文化陪伴;
在杭州市文化馆,“潮生活·艺课堂”以公益为心,古典舞、拉丁舞、钢琴、古筝、素描、瑜伽……上班族在结束一天繁忙工作后能享受“文艺的月光”,深受市民好评。
文化,正在成为老百姓身边最温柔的“生活刚需”。它们像一颗颗钉子,牢牢嵌入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毛细血管,也像是一个个舞台,让“文化好戏”轮番上演,折射出杭州这座城市对于“民生”两个字的深刻理解与温情表达——城市更新不仅是形态更新,更是文化更新、民生更新。杭州的这一探索,不仅赋予了文化空间在新时代全新的功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精神气质与生活方式,更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新的价值支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