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0日讯(记者 王晨辉)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1955年,585名浙江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告别故乡和亲人,成为新中国浙江第一代援疆人,把理想和青春融入西部建设。
70年来,他们像胡杨树一样扎根沙漠,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如今,这些曾经的热血青年已成为耄耋老者,也有不少人长眠在天山南北。
回望漫漫长路,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已铭刻在边疆建设发展的历史中,也融入浙江、新疆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里。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88岁的王夏兰老人,住在新疆库尔勒市的“母亲河”孔雀河畔。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到临河绿道漫步,看着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水流。
王夏兰始终忘不了,温州老家也有这么一条弯弯的河流。浓浓的乡愁,就如眼前绵延不绝的河水。
1955年夏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即将成立,应中共中央新疆分局请求,浙江组织505名初高中毕业生和80名卫校毕业生进疆工作。刚从温州卫校毕业的王夏兰一腔热血,毫不犹豫报了名,“怕家人不同意,我直接从学校出发,到了杭州后才给家里写信告知。”
当年9月,585名年轻人从杭州启程。西出阳关,乘火车、转卡车,路上就用了一个多月。大漠孤烟,人迹罕至,所见与江南风光迥异。
“风沙很大,我们坐在卡车上,一个个都成了泥人,相互看后都笑了,笑着笑着,又抱在一起哭了。”回忆间,王夏兰拿出了一张年轻时的照片,上面的她身穿白色长裙,头戴花边礼帽。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柔弱的江南女孩,在陌生而艰苦的环境面前,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坚韧。
入疆后,王夏兰被分配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她夜以继日,苦学当地民族语言,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那时条件不好,我们还经常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洗头洗脚、生火炉、整理被褥。”
还有一些伙伴,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毕业于杭州卫校的衢州姑娘叶曼娇,在乌鲁木齐与大家分别时留下的赠语。分配到库车县人民医院后,她全身心投入边疆医疗事业中。1958年8月13日,库车遭遇特大洪灾,在抢救被困患者过程中,叶曼娇不幸殉职,年仅23岁。
还有1987年夏天,时任伊宁市沙伊布依街道书记薛文杰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听说伊宁突发洪水,立即奔赴抗洪抢险一线,因心脏病突发,永远倒在了这片土地上。
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到边疆最需要的地方去,第一代浙江援疆人用行动证明着决心。
“我们也是奇迹的创造者”
闲暇时,87岁的方金松老人最喜欢走到离家不远的兰新铁路线附近,看着火车呼啸而过。悠长的兰新线,承载着他满满的青春记忆。“兰新线是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我们是创造奇迹的参与者。”方金松说。
1958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号召下,当时已在新疆商业系统工作的方金松,和很多援疆浙江青年一起义务加入了兰新铁路的修建。乌鲁木齐盐湖火车站路基就是他们和铁路工人、兵团战士等一起加班加点干出来的。
“大家劈山填谷,人拉肩扛,似乎有使不完的劲。路基修建完成,所有人齐声高呼‘劳动最光荣’。”过往场景,方金松历历在目,从衢县中学毕业后就来到新疆的他,此前没干过多少体力活,“肩上、手上很多地方磨出了血,却一点没感觉到疼。”
当时的新疆百废待兴,这些浙江青年大部分进入商业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分布在全疆15个地州市和60多个县,成为地区发展的拓荒者和见证者。
89岁的范子相从湖州中学毕业后来到新疆,长期在商业系统工作。1965年初,他加入自治区财贸工作团,赴南疆推动城乡经济发展,促进物资交流,并被任命为工作组长,派驻和静县蹲点半年。该县地处巴音布鲁克牧区,每年九、十月开始就大雪封山,次年五、六月才能通行,物资供应困难。为此,范子相积极同和静县相关部门协调,提出在牧区草原上举行物资交流会的想法。
当年8月,和静县在草原上举办了首届大型物资交流会。展售的物资,除了生产生活用品,还有西瓜、甜瓜、葡萄等水果,这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几十箱葡萄摆上摊位,不到一小时就被抢购一空,牧民兄弟围着工作人员唱歌跳舞。
“这些青年可以说是新疆第一代浙商。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浙江商会会长葛永品说。
在克拉玛依,19岁的周则文参与开起了第一家百货公司,为5000名石油工人提供各类保障;为把濒临破产的木材企业盘活,薛文杰在全疆第一个尝试用产品抵换设备,并用一年时间更新了企业里的设备,完成了转型升级;还有第一座百货大楼、医院,第一幢办公大楼和剧院,第一条柏油马路,第一辆进疆列车……
浙江援疆青年在这里奋斗,也和边疆共成长。
“70年前的青春回响依然敲打着我的心”
自1997年浙江开始对口援疆以来,已有近3000个浙江援疆项目在天山南麓实施,6000多名浙江干部人才从江南水乡远赴西北,20多万浙商在新疆广袤天地中开创事业……如今的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浙江元素”“浙江印记”。
这也是第一代浙江援疆人引以为傲的事。虽已年迈,但他们参与援疆的心依然殷切。采访时,生活简朴的范子相提出,想选择阿克苏地区一所高级中学捐赠3万元图书款,援助南疆教育事业。此前,他已为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第二中学捐赠2万元,用以添置书籍。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对第一代浙江援疆人的如实写照。目前,他们约有2000名后辈耕耘在天山南北。
翁启伶是新疆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他的父亲翁承谦毕业于慈溪中学,曾在乌鲁木齐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父辈用青春开垦的土地,如今成了我们眷恋的家园。我们会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扎根边疆的光荣传统,让这份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选对了路,就要坚持走下去!”爷爷薛文杰的座右铭,时常回响在95后青年薛嘉成的耳旁。薛文杰在抗洪抢险中牺牲时,薛嘉成还没出生。通过亲人讲述,爷爷的事迹刻印在了他的脑海中。如今已是兵团基层干部的薛嘉成,立志向爷爷学习,扎根边疆,在新时代书写青春故事。
扎根西部、献身西部的精神,也在感召着新一代浙江青年。
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的胡材灵,现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妇幼保健院西部计划志愿者。最近,她决定结束志愿服务工作后继续留在阿克苏,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在充满选择的今天,我们能否找到值得倾注一生并最终‘无悔’的方向?第一代浙江援疆人的故事告诉我,为一件事、一个地方、一个信念付出一生,这份专注和坚持本身就足以照亮生命。70年前的青春回响依然敲打着我的心,我也要用一辈子,去做一件最骄傲的事!”
天山三丈雪,亦是远行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