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普陀企业变水产边角料为有机水溶肥

农作物吃上海鲜营养餐

字体:
—2025—
07/20
07:16:31
2025-07-20 07:16:3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黄宁璐 通讯员 朱丽莎

  浙江在线7月20日讯(记者 黄宁璐 通讯员 朱丽莎)近日,走进位于舟山市普陀区的浙江东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只见银色罐体整齐排列,自动化上料机正将金枪鱼等深海鱼类边角料源源不断送入生产线。经过酶解、精密膜分离和功能性发酵等多道工序,这些海洋生物资源被转化为“生物糖脂·鱼肽”有机水溶肥,实现了从水产加工废弃物到现代农业功能性特肥的华丽转身。

  普陀区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区,每年在水产品精深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鱼头、鱼骨、碎鱼肉等大量边角料。传统处理方式往往将这些资源简单加工成低值鱼粉,会产生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过程也需耗费大量能源。近年来,普陀区以创新驱动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东杰生物等科技型企业,推动传统水产加工向高附加值、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凭借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顶尖团队“产学研”深度合作,东杰生物成功突破海洋生物转化技术瓶颈,实现水产边角料“变废为宝”。

  “我们就像给水产边角料安排了一个‘超级发酵工厂’。”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浙江东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坚介绍,通过特别培育的专利菌种团队协同工作,这些边角料被完全分解转化,最终蜕变成既保留优质蛋白、小肽、氨基酸等基础营养,又富含鼠李糖脂、槐糖脂、功能性生物寡肽等生物活性物质的“营养宝库”——“生物糖脂·鱼肽”有机水溶肥料。

  杨志坚说:“与传统有机肥相比,‘生物糖脂·鱼肽’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生物活性成分,它们不仅能帮助作物更好地吸收养分,还能增强作物‘免疫力’,从而能更好地抵抗恶劣天气和病虫害。”杭州市萧山区种粮大户茅先生算了一笔账:“每亩地使用300毫升鱼肽叶面肥后,水稻增产20%,化肥用量减少50%,收入显著提升。”

  普陀水产加工厂的老板也尝到甜头。“过去处理水产加工废弃物是桩赔钱买卖,光焚烧污泥一吨就要贴300多元。现在边角料成了宝贝,一吨能卖2000多元,厂区环境也变好了。”浙江裕珈林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推动者,浙江东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更大幅度价值跃升。“2000多元一吨收购的原料,经过生物转化后出厂价可达1万元以上,再经科学复配做成特种肥料,终端价值最高能达五六万元一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缪琦瑛告诉记者。目前,浙江东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并参与制定了《鱼蛋白有机水溶肥料》等国家团体标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农作物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