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0日讯(记者 来逸晨)米白的皂基泛起深浅不一的褐色纹路,彷如浙东南连绵山林的轮廓。9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青田县季宅乡的“兴林益农”共富工坊,一块精巧如写意画的手工皂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季宅乡党委副书记夏茂对工坊出品的这款“山野好物”津津乐道:“将回收的咖啡渣融入山茶油皂液,既增强肥皂的磨砂感和清洁力,又赋予它独一无二的青田标签。”原来,这是“侨乡咖啡”和“浙南油库”跨界融合之作。
“这块手工油茶皂,恰是观察浙江创新性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最佳切入口。”随团专家的一句点评,启发了采访团的思路,也打开了青田县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吴忠民的话匣子。
“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间有30.67万亩油茶,面积居全省第一,因此得名‘浙南油库’。”他坦言,过去“山林碎片化、经营低效化”制约着绿色富民的林业产业发展,这两年,青田抓住全省推进以“一股份两平台”和林业标准地建设为重点的集体林改契机,组织投建1100亩油茶林业标准地,协调供销社、村集体、乡镇强村公司、上铁文旅、民间资本等以股份制联合投资1500万元,仅用6个月时间落成林业共富工坊,打造油茶产业“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服务。
“我们每卖出一滴油,80%的收入都成为了当地林农的工资。”工坊运营方、兴林益农供销有限公司负责人回忆起去年10月底工坊落成投用时的招工情景,“计划招20人,结果120多人涌来报名,乡亲们都渴望来这干活。”最终,工坊增额招了60多位村民,首年以1.65元/斤的高价收购油茶果280万斤,短短3个月就创造了人均1.2万元增收,用真金白银鼓起林农腰包。
集体林改唤醒沉睡的山林,昔日荒山变身聚宝盆,吸引社会各界共赴这场绿水青山间的美丽经济“盛宴”。记者了解到,目前,杨庆园林、华亘生态等一众企业纷纷入驻油茶林,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造血”;国家林草局油茶专家姚小华团队在新品种选育、低产林改造两方面持续助力,浙江万里学院陈忠法教授、国家级林业乡土专家梅阿军也来此担纲油茶产销和运营的技术指导工作。随着科研力量的不断注入,“浙南油库”的油料品质与产量双双提升。
如今,季宅乡油茶种植面积已扩大至2万亩以上,形成显著的规模化产业集聚效应。林农通过林地流转、股份分红、参与劳务等方式获得多重收益,2024年产茶油超12万斤、产值近千万元。
有了好油茶,更要有好产品。于是,凝聚自然美学和创客匠心的“手工油茶皂”便趁势诞生了。
在手工皂制作体验区,夏茂为采访团阐释其背后的产业升级路径:最近,季宅乡打造起“青田治皂”品牌,开发全国首个山茶油手工皂制作职业技能考评项目,并借力中国铁路“一站一品”渠道拓宽手工皂销路,再联合中国美院建设艺术共创基地提升美学设计,目标是打开高端市场。
“今年内,我们计划再新增建设2000亩高标准油茶林地,进一步攥指成拳,打通资源变资本的富民之路。”吴忠民透露。
记者拿起一块刚脱模的手工皂成品,指尖传来细腻的磨砂颗粒感,咖啡香裹着山茶油的醇厚气息扑面而来。没想到,这块小小的肥皂背后,竟隐藏着“浙南油库”青田将莽莽青山转化为富民能量的完整生态密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