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4日讯(记者 张蓉 汪子芳 通讯员 景菖皓)作为温州唯一海岛区,洞头素称“百岛之县”。
身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在浙江大学大一学生项若同的认知里,洞头一度是交通闭塞、经济薄弱的形象。
但这个暑假,当他第一次深入洞头的大街小巷,曾根深蒂固的印象悄然发生变化,新质生产力、文旅融合、民生事业,成为洞头打造“海上花园”的鲜明亮色,“海洋带来了阻隔,也可以变成特色资源。”
大黄鱼声波牧场。 鹿西乡供图
项若同是浙江大学“文化之光”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依托洞头团区委、区教育局、浙大温州校友会结对资源,实践团已连续4年在洞头开展实践活动。前不久,我们和项若同等35名大学生一起走进洞头,从当地的发展与变迁,感受浙江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的脉动与活力。
声波牧场养黄鱼
清晨5时多,海面波光粼粼,我们一行人与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祥武在渔港码头汇合,坐着渔船前往5海里外的大黄鱼养殖基地。“今天要捕捞5000多斤大黄鱼,得快一点。”他的手机上,订单声不时跳出。
黄鱼岛公司诞生于洞头唯一的离岛乡——鹿西乡,它曾是有名的远海渔业“捕捞之乡”。随着渔业资源变化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如今这里大黄鱼养殖产业蓬勃兴起,鹿西岛上已有4家大黄鱼养殖企业,养殖面积近2000亩。
20多分钟后,渔船载着我们来到一处大黄鱼养殖基地。洋面上,一个超大的网箱里分布着许多小型网箱。“这是子母养殖网箱,最大的网箱周长920米,里面是68个周长60米的小网箱。”郑祥武说。
令我们大开眼界的是,这里的大黄鱼不只养殖在深水网箱里。在一处海湾,我们看到十个浮标连成线,随着海浪上下浮沉。“下面没有网,怎么养鱼呢?”我们有点不解。
“这是我国首个声波海洋牧场。”郑祥武笑着揭晓了答案,“这些浮标24小时不间断地发出特定声波,形成一张‘无形的大网’。”他打开手机,向我们展示智能监测页面,“这套系统能24小时监测水温、溶氧度等数据。无网环境养出的黄鱼口感接近野生品质,长远看也更有利于自然资源的恢复。”
带领我们实地调研的鹿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大标说,大黄鱼产业的扩产提质正是当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抓手,“今年,我们还将推广无网声波养殖2.0技术,健全大黄鱼产业物流体系,实现长三角地区‘一日鲜达’。”
实践团在大黄鱼养殖基地体验捕捞。记者 汪子芳 摄
渔业加快现代化转型是洞头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缩影。调研中,我们还一同前往代理海洋特色医药产品的浙江德宁医药有限公司、为海洋风力发电等生产高端储能装备的温州祥运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地。令我们惊喜的是,全省海洋生物制药第一家上市企业、全国首个面向深远海的风电母港项目都诞生在这个曾默默无闻的海岛小县。
因海而兴,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正成为洞头经济的新增长点——这是我们对洞头的第一个新印象。
在风景里过日子
一边是大海,一边是花海,行驶在鹿西岛蜿蜒的环岛公路上,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叹“太美了”。
在海景街上,50多家民宿依次排开。正值暑假,700多个床位供不应求。去年,鹿西岛接待游客近1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000万元。
“以前大家在风浪里讨生活,如今,我们搞养殖、开民宿,在风景里过日子。”53岁的石献珠曾是一位“渔嫂”,如今是民宿“木子·里”的老板。随着生态治理的推进,海岛走上了渔旅融合的新路子,越来越多岛民像石献珠一样吃上了“旅游饭”。岛上60多家民宿还成立了“民宿联盟”,集合全岛力量推动民宿产业提质升级。
沿着环岛公路行驶半小时,我们从鹿西村来到岛屿最东边的东臼村。放眼望去,一间叫“东臼”的咖啡馆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看到岛上有装修这么别致的咖啡馆还挺惊喜的。”实践团成员李沂和说。咖啡馆老板郭坚红来自丽水,3年前来岛上旅游后,便沉醉在海景里,开民宿和咖啡馆、运营海钓项目。
海岛旅游还可以尝试哪些年轻人喜欢的业态?咖啡馆里,00后大学生们和王大标、郭坚红来了一场“头脑风暴”。“是不是可以设置‘猫鼠游戏’的沉浸式玩法?”“海岛游能不能给单身青年设置打卡路线?”“可否安排鱼灯舞在海景街民宿村进行展演?”……听完大家“脑洞大开”的提议,王大标连连感慨:“年轻人的想法很不一样。”
“这个岛在无限地靠近年轻人,也为我们提供了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李沂和颇有感触地说。
“诗和远方”,引人向往。畅聊间,王大标还介绍道,为强化渔旅融合发展,鹿西岛还将打造生态大黄鱼文旅体验中心,运营栖鹿湾沙滩、东臼沙滩,招引落地“鹿”主题亲子乐园等项目。
“源头活水”汩汩来
最近,东海“小开渔”拉开帷幕,在温州市洞头鹿西水产食品冷冻厂里,工人们正忙着将自来水注入铁制冰桶里,制冷设备开足马力制冰,提供给渔船使用。传送冰块的履带吸引了方媛的目光。学习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她,由此萌生了一个新主意:“鹿西岛可以建造产业博物馆,开发工业研学,既开拓了文旅资源,也能传承渔业文化。”
“你们知道这些水从哪来吗?”制冰厂负责人郑元球的发问,一时难住了我们。
作为离岛乡镇,用水难题一度困扰着鹿西岛。王大标介绍,鹿西岛曾建起两座山塘水库,但因库容有限,集雨面积较小,全岛日供水量仅500立方米,只能限时供应。久旱无雨时,则从洞头本岛通过船只运送淡水到鹿西。近年来,上岛游客增多,淡水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直到2023年11月,随着洞头区陆域引调水工程竣工,鹿西岛第一条连通陆地的供水管道通水,楠溪江的水跨越山海奔腾入岛。王大标说,这不仅让鹿西岛民告别“靠天吃水”的历史,更为海岛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跨海引水、开通新航线、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近年来,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接连落地,鹿西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动能愈发强劲。
实践团成员王丹妮直言,这次调研打破了自己对浙江海岛的想象,“它不是传统、封闭的渔村,而是充满活力的,在拔节生长。”
晚上8时多,海岛旅游观光车驾驶员郑巨明邀请大家去昌鱼礁村看星星。月光洒在海面一片银白,我们一路唱着歌,吹着海风,听着海浪的声音,寻找在都市里很少见到的星光。
那一刻,海岛的浪漫和温柔、创新与活力,征服了我们。
【大学生感言】“高质量发展”就是眼前的鲜活实践
我是温州乐清人。六七岁时,我跟着妈妈来过鹿西岛,那时交通很不方便,转车再坐船,折腾了很久才上岛。如今,只要不到半小时,渡轮就将我们从洞头本岛带到这个离岛乡镇。
当然,变化的远不止交通。从渔业到文旅,从民生工程到科技创新,这趟调研让我第一次直观了解到何为“高质量发展”,它不是书上的概念,而是一个个为海岛发展而努力的人们的鲜活实践。
最让我惊讶的是,淡水在几年前还是岛上的紧缺资源,自从引调水工程落地后,如今已十分寻常。对海岛百姓来说,吃水用水是天大的事,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想这正是高质量发展所立足的——一切为了老百姓考虑,海岛发展才会有欣欣向荣的动力。
鹿西岛对年轻人的拥抱也超乎想象。青年给海岛带来了新活力,海岛也为有想法的青年提供了舞台,这是真正的双向奔赴。这里,人们用最大的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他们的热烈,令我们这群大学生充满勇气去提出自己的想法,把脑海中的火花大胆表达出来。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大二学生 薛钦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