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数字技术让长乐村古建筑活起来

字体:
—2025—
08/20
07:02:32
2025-08-20 07:02:3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陆欣 通讯员 张如婧

  浙江在线8月20日讯(记者 陆欣 通讯员 张如婧)在兰溪市诸葛镇长乐村,提起元末明初古建筑望云楼,老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世代相传的故事里,刘伯温、宋濂曾在此隐居讲学,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枕着这些故事入眠。令人惋惜的是,这座承载着乡愁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也让村民们忧心:楼没了,那些口耳相传的历史会不会就此消散?

  这个萦绕在村民心头的疑问,在省文化特派员、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副教授梁燕莺驻村后找到了答案。

  “村里共有126座明清古建筑,金大宗祠、象贤厅等堪称江南古建的活化石。”梁燕莺说。虽然早在1996年,长乐村就与相邻的诸葛村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相较于声名远播的诸葛村,这里就像一颗被时光尘埃掩盖的明珠,静静等待着懂它的人来拂去岁月的蒙尘。

  为此,与派驻地细致商议后,梁燕莺决心启动“明清古建筑技艺传承”项目,带领团队以望云楼为起点,挖掘史料,运用测绘、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建模等现代技术,让消逝的建筑在虚拟世界重获新生。当村民们通过屏幕再次“走进”熟悉的望云楼时,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建筑细节都纤毫毕现。

  这一项目不仅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更重新点燃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自信。“就是这样的,连屋檐下的雕花都一模一样。”56岁的村民方素球戴上VR眼镜后激动地说。

  此后,“明清古建筑技艺传承”项目又进一步拓展,为整个长乐村进行数字化测绘,建立完整的三维模型。这个模型不仅是游客了解长乐村的窗口,更成为修缮保护工作的科学依据。在系统梳理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梁燕莺又完成10万余字的《文润长乐》专著。

  当然,技术复原只是第一步,要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关键还在人。“外地游客对古建筑充满好奇,但往往难以理解其深厚内涵,世代生活在此的村民才是这些文化遗产最好的诠释者。”梁燕莺说。今年夏天,“明清古建筑技艺传承”项目再添科技亮点,数字村民正式上线。项目团队深入村巷院落,用镜头捕捉村民们淳朴的笑脸,用录音设备采集他们地道的乡音。这些珍贵的素材经过AI技术处理,化身为一组组栩栩如生的数字村民,让他们把乡村故事讲给更多游客听。

  如今游客只需扫码,就能看到村民金茂盛憨厚的笑容,听到他用浓重的兰溪口音介绍村中古建筑的前世今生。“以前总觉得这些老房子没啥特别的,现在能给城里人当‘导游’,我才发现这些故事这么有意思。”金茂盛说。

  如今,创新理念已延伸至整个长乐村的文旅产业。项目团队打造的“数字+古建”研学模式,巧妙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需求有机结合。2024年,凭借这一特色,长乐村成功获评金华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据统计,村中“三地共富·长乐古村”景区从去年10月开放至今,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接待各地中小学研学团队35批次,直接带动12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相比派驻前增长60%。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村民金浩回乡开起了特色餐饮民宿,村民何舛则负责村里文旅开发的宣传策划。“以前总觉得待在村里没出息,现在才发现,守着这些宝贝也能过上好日子。”何舛说。

  “虽然文化特派员的任期只有短短两年,但梁教授就像一座坚实的桥梁,将长乐村与浙江师范大学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诸葛镇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应延恺说。“明清古建筑技艺传承”项目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更为村里搭建起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平台。现在,浙江师范大学的师生定期来村里开展实践活动,专家学者也常来指导工作,这种合作模式日后将会结出越来越多的硕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明清古建筑技艺传承;长乐村;游客;诸葛村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