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1日讯(记者 李洁薇)近日,浙江省商务厅等17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助力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意见》有哪些亮点?又会给批发零售行业主体和消费者带来哪些变化?近期,记者就此专访了浙江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
记者:《意见》由17个部门联合印发,规格高、覆盖面广。请问当前浙江出台这份聚焦“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它要着力解决我省商贸流通领域存在的哪些关键瓶颈和挑战?
答:商贸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纽带,是经济循环的“血脉”与“神经”,其中批发零售业扮演着核心角色。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是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的紧迫任务,对于促进供需高效衔接、实现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至关重要。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浙江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仍面临几大关键挑战:
首先是农村流通网络不够畅通。当前,全省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仍存在卡脖子问题。为此,《意见》提出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引导并扶持企业实现“三个下沉、一个上行”,即供应链下沉、物流配送下沉、商品服务下沉以及农产品上行。
到2027年,计划新增800个农村物流综合性服务站点,开通200条以上客货邮融合线路。全省农村地区快递物流服务的“县到村一日达”率要达到85%,其中24个山区海岛县须达到75%。
其次是高端商圈能级有待提升。杭甬温三地虽有大体量商业综合体,但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标志性商圈,高端消费外流明显。《意见》将聚焦步行街及商圈改造提升,打造“有记忆、有流量、有消费”的城市名片。
第三是区域消费发展不平衡。全省消费载体呈现“东多西少、点状开花”的分布特征,杭甬温三地商业综合体数量占比超50%,其他地区优质消费载体明显不足,制约了当地消费潜力释放。加强县域消费场景建设和商品服务供给,对于留住本地消费、吸引青年人才、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意见》的核心目标为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否详细阐述其中的重点内容?
答:《意见》的核心发力点聚焦两条主线:消费场景优化与流通体系创新。
消费场景优化着眼于“买得好”。在城市端,系统打造高品质消费空间;在乡村端,着力补齐短板、畅通城乡网络,目标是让优质商品和服务触达更广泛人群。
流通体系创新着眼于“送得快”。以供应链创新为牵引,以商贸物流整合为突破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流通效率。
这两条主线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优质消费和服务的获取门槛,增加供给的数量和多样性,创造并满足消费需求,提升消费体验。最终目标是推动形成高水平、高效率的供需平衡和良性循环。
城乡流通“毛细血管”的畅通,使得工业品下乡顺畅、农产品进城便捷,直接促进农民增收。2024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33042元,位居全国首位,较上年增长13.5%,正是流通改善带动消费提升的有力证明。
消费环境优化、流通网络完善、便民生活圈建设协同推进,不仅有助于激发县域活力、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也为缩小“三大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批发零售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商户,是商贸流通体系的主体。《意见》中有哪些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来切实降低其经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拓展市场空间?
答:批发零售企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是商贸流通体系的活力和韧性所在。针对它们当前面临的经营压力和发展需求,《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礼包”。
一是让标准“一通到底”。加强国内外质量标准、认证认可衔接,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订,深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帮助企业破除流通壁垒,对接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二是重点发力“外贸优品拓内销”。目前,我厅已专门出台《支持外贸优品拓内销工作指引》,下一步将着力培育内外贸一体化重点企业,并持续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等活动,系统性破解外贸企业在转内销中遇到的标准、渠道、品牌等“水土不服”难题。
三是把税负“应减尽减”。延续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房产税与土地使用税免征政策;严格落实连锁企业登记便利化,符合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可申请总分机构增值税汇总纳税。
四是让资金“活水流进来”。大力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中小微流通企业凭订单、仓单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通过实质性重组、优惠贷款等渠道,盘活商业设施存量资产。
五是推动消费基础设施“入场”。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消费基础设施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将沉淀资产转化为发展资本。
记者: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民生、促进消费。请问《意见》的实施将给浙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消费带来哪些可感知的变化和便利?
答:《意见》要让浙江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消费更便利、更舒心、更实惠,选择更丰富。具体变化体现在三个层面:
在城市,消费品质将升级。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推进高品质消费集聚区建设,引导大型超市、百货、专业市场等按“一店一策”改造升级,融入多元业态。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更丰富、更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选择。
在县域,生活便利度将提高。大力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并推动其从城市向县域和乡镇下沉覆盖。目标到2027年,全省累计培育1000个以上便民生活圈,使县域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满足购物、餐饮、维修、养老托育等日常多元需求。
在乡村,流通网络将更高效。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物流等主体整合流通网络,推动冷链物流向农村延伸,实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百千”工程。到2027年,建成产地冷链集配中心100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000个,形成功能衔接、上下贯通、集约高效的产地冷链物流体系,让消费品下乡更顺畅、农产品进城更便捷,切实惠及农民和乡村消费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