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宇(右二)给小学生讲述父亲张连振的抗日故事。 通讯员 吴雪渔 摄
浙江在线9月3日讯(记者 李茸 见习记者 徐佳雨 通讯员 郭园园 姚欣)“我的父亲张连振是一名新四军战士,当年他奔赴抗日前线时,还不到14周岁,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嘉兴市南湖区新嘉街道的一家红色展馆内,67岁的张红宇老人正面向一群求知的小学生讲述着父亲的故事,讲到动情处,几度哽咽。
在父亲革命故事的熏陶下成长,张红宇退休后加入嘉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走访调研、公益宣讲,将传承红色精神视为自己晚年的重要使命。
在张红宇家中,珍藏着一件父亲生前穿过的军装——墨绿色的呢料依旧笔挺,上面别着十几枚斑驳的奖章。张红宇轻轻抚过它们,如数家珍:“这是‘独立自由奖章’,上面延安宝塔山和红星的图案清晰可见,是颁给抗战有功人员的;这几枚,是抗战胜利纪念章……”
桌上摆放着一张老照片:白发苍苍的张连振身着挂满奖章的军装,眉宇间威严依旧。张红宇回忆,父亲生前每逢重要场合,总会提前许久认真整理军装,将每一枚奖章细心擦亮、端正佩戴,“对他而言,‘革命战士’这个身份,比什么都重要。”
1928年,张连振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942年,目睹日军在家乡的暴行,他毅然加入新四军,先后担任游击连战士、卫生员、通讯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炮火洗礼。
比奖章和照片更珍贵的,是张连振留下的一叠厚逾30厘米的手稿,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约50万字的回忆录,作文纸、信笺、白纸都有,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将人瞬间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其中一个故事,发生在1945年。时任通讯班长的张连振在一次深夜送信途中,意外遭遇溃散的日伪军。他机智地借助夜色虚张声势,最终单枪匹马俘虏多人。
“为什么当时不躲,反而主动迎上去?”这不仅是记者的疑问,也是张红宇最初听父亲讲述时的不解。答案静静地记录在父亲发黄的手稿上,字字铿锵:见了不制服,他们就会继续欺压百姓,不知有多少百姓又会遭遇不测。
张连振将这段传奇作为一篇回忆录的标题,字里行间仍可见当年的决绝与勇气。2016年,张连振病逝。
临别时,张红宇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手稿即将出版成书。“我要把父亲的故事继续讲下去。”她说,“要让更多年轻人知道,那种百折不挠、向死而生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精神动力,这也是我作为新四军后代,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