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枪轻触钢板的刹那,一片耀眼的银光迸发而出,细密的火花簌簌洒落……雷伟清的额角沁出汗珠,专注的眼神透过防护面罩,紧盯着那道焊缝。
二十五载光阴,他从一个青涩的外地中专毕业生,变成了“浙江工匠”,担任镇海石化建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焊工组组长。那些青春、汗水和梦想,早已“熔”进了他的每一道焊缝中,迸发出幸福的“火花”。
43岁的雷伟清是丽水人。2000年,他中专毕业来到镇海,留下了一张照片。
照片中,他和一群同学齐聚在镇海炼化焊接试验培训中心门口,青涩,却也精神。“我们都是从丽水遂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被分配到镇海实习。”他指着照片里另一个年轻人说,“看,这就是范丽锋,后来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那一年,雷伟清才18岁,对未来还没有太多想象,只知道这儿“待遇好,还包吃住”。真正让他觉得“来对了”的,是食堂里那一碗实实在在的红烧肉。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吃肉是一件稀罕事。在这儿,居然能经常吃到!”他在电话里跟家人讲起时,语气里都是藏不住的欢喜和幸福。
为了能留下来,雷伟清和同学日日苦练技术。同一批来的15个小伙子,最终约一半留了下来,在这里成家立业,成了新镇海人。
时代在变。如今,当年的焊接试验培训中心早已拆除重建,融为厂区,学生宿舍也变成了崭新的单身公寓。但那段挤在一起吃红烧肉、为未来埋头苦练的日子,永远刻在了雷伟清心里。
雷伟清拿出的第二张照片,是他和弟弟的合影。画面中,两人并肩站在石化建安公司的一面墙前,眼神明亮,腰板挺直。墙上几行字赫然醒目——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我弟在丽水老家也学焊工,2004年毕业后被分配来石化建安。”他笑着说,“现在我们不仅是兄弟,还是同事。”
五年后,第三张照片来了——
2009年,雷伟清妻子从老家来到镇海,这对夫妻在当地的菊展上合影,笑容甜得像身后的花朵。后来,妻子也应聘进入石化建安工作,两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双职工”。
2014年,他们的女儿在镇海出生;后来,弟弟也在这里成家生子……两张照片,延伸出两个扎根镇海的小家庭。雷伟清说,这些影像,是他“最珍贵的家当”。
生活幸福的同时,雷伟清也用一把焊枪,“焊”出了自己的幸福事业——
2018年,获评“宁波市技术能手”;2019年,入选镇海区优秀技能人才、“浙江金蓝领”;2023年,获评“浙江工匠”……焊工这个行当,在很多人眼里又苦又累,但他一步步从“不起眼”走到了“不简单”。
一项项“不简单”背后,是一次次攻坚克难——
作为企业里的技术“扛把子”,雷伟清成功攻克镍基封筒焊接的技术难题,将镍基对接封筒焊接的合格率提升至98.5%;
在超大型EO/EG装置设备的焊接工作中,雷伟清带领班员完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焊接节点——现场总装焊缝,检测一次合格,为设备顺利出厂赢得了时间……
“从一碗红烧肉、一间宿舍,到现在政府为我们高级技工等技能人才赋能的‘宁波人才码’……我能有今天,离不开这座城市对产业工人的重视和支持。”回望来时路,雷伟清不胜感慨——
能安心留下来,踏实过日子,并用技能突破职业“天花板”,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