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湖州制笔大师以文化产业助残

她送出玫瑰,也闻到花香

字体:
—2025—
09/16
07:41:08
2025-09-16 07:41:08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徐坊 通讯员 丁诗慧 徐建国

  浙江在线9月16日讯(记者 徐坊 通讯员 丁诗慧 徐建国)清晨的阳光透过木窗,洒在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秦峰湖笔厂的工作台上。范玲英指尖轻捻细毫,动作行云流水。谁又能想到,这位技艺娴熟的制笔大师,是一名肢体四级残疾人。

  3岁那年,小儿麻痹症让范玲英的左腿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童年时的她,常常独自坐在门槛上,看着其他孩子嬉戏玩耍,充满羡慕。父亲的话点醒了她:“每一根被选中的笔毫,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最适合成为一支好笔。”

  这句话成了范玲英人生的转折点。学习制作湖笔的128道工序,对行动不便的她而言异常艰难。尤其是“水盆”工序,需要终日端坐,她的左腿常常麻木到失去知觉。但范玲英从不服输,别人练一小时,她就练两小时;别人休息时,她还在反复练习。

  从1989年到2008年,她用了近20个寒暑,终于全面掌握了制笔技艺,接管了父亲的笔厂。如今,“秦峰”牌湖笔已成为行业标杆,年产值240余万元。这份事业的成功,不仅源于匠心传承,更得益于与自然相融的发展理念。湖笔笔头采用山羊毛、兔毛、猪鬃等天然动物毛料,笔杆则取自江南常见的竹子。她说,她坚守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方式,让湖笔制作技艺在绿水青山间焕发新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典范。对她而言,最大的成就不是企业的壮大,而是父亲那句话的延续:“像做一支好笔一样,做一个好人。”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范玲英深知残疾人的不易。她不仅延续父亲招收残疾人员工的传统,更用心为他们“量体裁衣”,设计适合不同身体状况的岗位:手指灵活的做装套、择笔等坐岗工作;能轻度活动的学水盆、结头等工序。

  员工小英因小儿麻痹症需要双拐行走。范玲英像母亲一样鼓励她学做毛笔,一年后,当小英第一次独立制作完成一支毛笔时,两人激动地相拥而泣。如今的小英不仅成了一名技术熟练的工人,还组建了小家庭,有了疼她的丈夫和可爱的孩子。每次家里包粽子、煮八宝粥,她总要给“范妈妈”送一份。

  2016年,范玲英创办残疾人湖笔文化创业孵化中心,构建“培训+就业+创业”全链条帮扶体系。她带领团队开展“上门授艺”服务,让60余名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制笔技艺。该中心荣获国家级“美丽工坊”称号,成为照亮残疾人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

  每年春节前夕,范玲英总要走访周边残疾人家庭,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年。她带去的不仅是米、油和慰问金,更有亲人般的陪伴与倾听。“很多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更需要有人听他们说说话,给他们一些鼓励。”范玲英说。

  “帮助残疾人走出心里的阴霾,比什么都重要。”今年4月,范玲英带着两名女工前往北京,参加在故宫文创融合馆举行的残疾人手工艺品展。68岁的李阿姨和65岁的张阿姨第一次坐高铁、逛故宫,还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创作的精美作品,激动得热泪盈眶:“原来我们还能做这么多事。”

  如今,年过五旬的范玲英依然每天在制笔车间忙碌。在她的身后,数百名残疾人的命运因一支笔而改变。

  这些年来,范玲英送出了玫瑰,也闻到了花香。“我们从来不是在单向付出,而是在互相成就。”范玲英微笑着说,“看着伙伴们一步步挺直腰杆,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而她,仍在继续挑选每一根毫毛,就像守护每一个希望,用心、用情、用一辈子。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助残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