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大米还能靠干海带防虫?智能机器人竟然能帮粮食‘回家’?”在温州市储粮科技馆里,记者参观后发出惊叹。
这座2019年建成的浙南首个“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就像一本立体的粮食科技百科全书,把枯燥的储粮知识变成了有趣的体验,让大家近距离感受科技如何为“大国粮仓”保驾护航。
科技赋能:从土办法到黑科技储粮
走进科技馆,“科学储粮发展史”展区就像一条时光隧道,清晰展现了温州储粮技术的 “进化之路”。
馆内展陈 记者 施雯 摄
2011年,这里在浙江省率先用上充氮气调储粮技术,不用化学药剂就能让成品粮“保鲜”,开启绿色储粮新时代;2012年,粮情监测系统上线,粮堆里的温度、湿度变化能实时传到屏幕上,工作人员再也不用“靠经验猜、凭手感摸”;到了2022年,国内首创的智能入仓机器人亮相,它灵活地把粮食送进粮仓,不仅省了人力,还能保证入库精准度,还一举拿下多项国家专利。
浅圆仓模型 记者 施雯 摄
模型中的高大平房仓里,蓝色灯管模拟着环流和空调循环,黄色管道代表熏蒸杀虫,白色装置则是充氮气调技术,搭配通风地笼和测温电缆,就像给粮食穿上了“保护衣”。旁边30多米高的浅圆仓能装7000多吨粮食,粮食从卸粮坑倒入后,靠提升机就能自动进仓,粮堆受外界温度影响小,储存效果比传统粮仓好太多了。
粮油小课堂:解锁粮食的“隐藏技能”
在粮油作物展示区,五颜六色的粮食样本让人眼前一亮。这里不仅有稻谷、小麦、玉米等主粮,还有燕麦、高粱、红豆等杂粮,每一种都有自己的“身份证”。“燕麦能帮着降血糖血脂,高粱更多用来酿酒,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超高……”讲解员的介绍让大家刷新了对粮食的认知。
传统农耕展示 记者 施雯 摄
展区里的中国粮食作物种植分布图格外显眼,轻轻点一下浙江区域,就能看到当地粮油储存安全规定,还能掌握城镇居民储米的“小妙招”。“把大米密封好放在干燥处,或者用干海带(吸湿)、花椒、大蒜和大米一起放,就能防虫!”回家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再也不怕米长虫了。
虫害防治有妙招:标本+流程科普超直观
“大家知道平时说的‘米虫’是什么吗?其实就是玉米象或米象!”在虫害图鉴区,工作人员指着害虫标本介绍。
这里陈列着玉米象、谷蠹、粉螨等常见储粮害虫的标本,旁边的插画还生动展示了粮食入库的全过程:货车到库、检斤称重、扦样化验、机械入仓、平整粮面、熏蒸杀虫,每一步都清晰明了。
粮食虫害科普 记者 施雯 摄
“以前以为粮食进仓就完事了,原来还要经过这么多步骤防虫!”小朋友乐乐看得目不转睛。展区里的老农具也成了“网红”,谷耙、竹筛、簸箕、风车、犁等物件,和旁边的自动化设备形成鲜明对比,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变化。
爱粮节粮:从“粮票记忆”到光盘行动
推开从老粮站拆来的“粮仓重地”大门,就进入了爱粮节粮馆。墙上陈列的粮票瞬间把人们拉回过去——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粮票是“购粮凭证”,买粮食、食用油都得靠它,如今虽已退出历史舞台,却成了珍贵的“时代记忆”。
“一粒米从发芽到煮成饭要经过很多工序,可不能浪费!”展区里“一粒米的历程”插画让不少人动容。配合播放的电视动画片和爱粮节粮故事,更是让大家深刻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从科技储粮技术到粮油科普知识,从虫害防治妙招到爱粮节粮教育,温州粮食科技馆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粮食安全”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