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扫码点餐,你的隐私被“下单”了吗

字体:
—2025—
10/11
07:06:52
2025-10-11 07:06:5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杨一凡 朱银燕 陈栋

  浙江在线10月11日讯(记者 杨一凡 朱银燕 陈栋)“刚扫完桌上的二维码,手机就弹出一个隐私权政策提示,不同意就连菜单都看不到。”绍兴市民陈女士近日与朋友在餐厅小聚时,遭遇了令她不快的一幕。为了吃上这顿饭,她只得无奈点击“同意”,心中却满是困惑:吃顿饭而已,为何要提交这些个人信息?

  9月15日,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发布《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扫码点餐个人信息保护要求》,为扫码点餐划出“红线”,明确不得强制收集或通过小程序频繁弹窗提示收集用户平台账号信息、手机号、位置等非必要个人信息。

  尽管指南落地,但现实依旧“骨感”。记者实地探访绍兴、台州两地12家餐饮门店,发现6家存在不同意授权个人信息就无法点餐的现象。

  在临海大洋中路的一家餐厅,记者微信扫码后,手机页面瞬间弹出“请求授权当前位置”。刚点击“同意”,又有一则“隐私权政策提示”跳出:“如您不同意,很遗憾我们将无法继续为您提供服务。”下方仅有“同意并继续”和“不同意并退出”两个选项。这意味着,若想点餐,位置信息和个人信息的授权成了无法绕开的门槛。

  商家究竟想收集什么信息?记者点开这家餐厅的《隐私权政策》,细读发现:注册账号时,手机号、个人头像、姓名、生日、性别等信息均在收集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扫码后商家的隐私提示立刻弹出,但页面上鲜少明示具体收集哪些信息。想要一探究竟,必须点击进入相关说明。然而,这些条款往往纷繁复杂、冗长晦涩,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很少会仔细、耐心地逐字读完。

  有市民表达了担忧,认为部分商家有收集敏感个人信息的嫌疑。

  在绍兴钱陶公路附近的一家快餐店,记者扫码后同样遭遇“不同意则无法点餐”的情况,试图查阅其《隐私权政策》时,页面反复闪退,记者尝试了足足10次才打开。其中,商家收集的个人信息不仅包括手机号、姓名、性别、生日等基本身份信息,还涵盖消费行为信息、设备信息等。尤为刺眼的是,在所谓的实名认证场景中,商家竟要求收集身份证号这一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

  浙江大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文虎长期关注消费领域纠纷。他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禁止过度收集。扫码点餐的核心功能是点餐和结账,“强制获取手机号、身份证号、姓名、位置信息等非必要信息,明显超出了实现该功能的合理范围。不同意就无法点餐,更是不合理。”他说。

  面对商家提供的冗长隐私条款,消费者在就餐需求和便捷性驱使下,往往选择“秒点同意”。

  多名受访的就餐者坦言,现在出门吃顿饭、喝杯奶茶基本都是扫码点餐付款,图省事就点了同意,至于隐私政策内容,几乎没点开看过。但担忧并未消失:“收集的这些信息万一被滥用怎么办?”一名台州消费者表达了大家普遍的担心。

  今年3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表示将针对线下消费场景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开展专项行动,扫码点餐场景中强制关注公众号、强制注册会员、强制收集非必要信息被明确列为整治重点。

  但是,扫码点餐过度索取个人信息这一现象,目前依然比较普遍,消费者表达对隐私泄露忧虑的同时,希望相关监管部门能依规依法加强管理。

  “当前,不少消费领域缺乏有效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和约束性规范标准。”杭州城市大脑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永生从技术治理层面指出,应建立对相关隐私协议的监管和认可体系,在餐饮等日常消费领域,建立规避相关平台、系统过度采集消费者隐私数据的规范标准,并推动相关治理体系的落地执行。

  “个人用户单打独斗维权成本高、效益不明显,亟需监管加码。”刘文虎认为,在提醒消费者提升隐私保护意识的同时,监管部门、平台、消费者维权机构等更要多方合力加强监管:点餐平台要严格审核开发者资质、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及实际收集情况,筑牢第一道防线;市场监管部门等应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商家大幅简化隐私条款,同时细化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扫码点餐场景中的应用,为执法提供明确依据。

  舌尖上的美味,不该混杂着隐私泄露的苦涩。拧紧个人信息保护的阀门,方能让扫码点餐回归便利的本真,让每一口都吃得安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隐私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