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炉”上技校越来越香。据报道,2025年秋季开学季,多地技工院校涌现别样风景:青岛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招生火爆,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迎来30多名手握大专、本科文凭的“回炉”新生。这并非偶然,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在政策鼓励下,大学生“回炉”上技校正从个别现象演变为一股值得深思的潮流。现象背后,是年轻人脱下“长衫”,对职业规划的清醒认知,也透着与时俱进的“改善型”学习远见。
何谓“改善型”学习?它与“生存型”学习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传统大学教育教会学生立足社会的基础知识,那技校“回炉”就是在此之上的精准升级。它不是被动弥补知识短板,而是基于已有知识结构,主动提升实践能力、拓宽职业边界的选择。这种转变,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路径正走向多元。
当然,不必讳言,这股潮流的背后,是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凸显。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却遭遇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这种供需错位,促使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个人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度。选择“回炉”不是否定高等教育,而是通过技能赋能,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深度融合,在就业市场中打造独特的竞争力。
从个体发展角度看,“改善型”学习是积极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在知识更新加速的今天,“一次学习管终身”早已过时,分段式、循环式的终身学习才是常态。大学生在求职或工作中,敏锐发现自身能力短板,主动到技校“充电”,这种理性选择远比死守学历光环更明智。它打破了“唯学历论”的思维定式,让“能者为尊”的健康就业观慢慢深入人心。
各地实践也证明,成功的“回炉”往往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相关数据显示,浙江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98%。而通过杭州萧山技师学院学习,取得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更可申请萧山区F类人才。
眼下,各省份密集出台政策,鼓励技工院校开放大学生技师班,这一导向值得肯定。但政策支持不应止于鼓励开班,更应着眼于构建“学历+技能”的立交桥,建立学分互认、学历互通机制。说到底,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个体与时代的双向奔赴。对个人,这是职业发展路径的优化升级;对社会,这是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这是一场“改善型”学习的兴盛,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拼上了一块充满希望的拼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