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记者 王雨红 通讯员 毛玫菁)杭州似乎有种魔力,让住在这里和来这里游玩的人,总能找到为之“安利”的N个理由。
你瞧,那些焕新不久的公共文化空间,又令他们着迷——之江文化中心下沉式广场,游客逛集市、看演出、品美食,一待就是一整天;M511光影汇里,年轻人争相打卡VR数字沉浸展、互动式音乐剧;西湖文化广场上,影院不再止于电影……
公共文化空间,已成为大家奔赴杭州、留在杭州的一个重要理由,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新地标。
近年来,浙江率先破题,从运营模式、空间规划、业态布局、文创研学、造节策展等方面入手,弥补公共文化空间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特色等不足,推动其真正实现从有到优跃升,让文化服务如柴米油盐般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加快城市内涵式发展,成为城市工作的主线。
这些天,我们漫步杭州,在触手可及的文化空间里,感受人文气息,对话过去与未来,窥探浙江公共文化空间的破局、破界、破圈之路。
破局:变“散拼”为一体化运营
“前方到站,之江文化中心。”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杭州地铁6号线人头攒动。从闸机到出口,人流汹涌,大家的目的地都是之江文化中心。
来自上海的游客孙澜带着孩子,直奔公共服务中心的AIROBOX机器人梦工厂。1900平方米的空间里,汇聚了90多款AI机器人,在这里既能看到“成团出道”的音乐演奏机器人,也有音乐节奏控制感极强的“DJ”机器人。“看到新闻说国庆期间启幕,我们就立马买了高铁票来现场体验。”孙澜十分兴奋。
之江文化中心位于西湖区江涵路,由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和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聚合而成,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聚群,两年前对外开放。
不少文化场馆有“新馆效应”魔咒:开馆新鲜劲一过,访客寥寥。之江文化中心则打破了这个魔咒——开馆两年来,年均举办各类活动3000多场,年访客量超800万人次,在全国名列前茅。
从地理位置看,之江文化中心远离杭州市中心,周边许多楼房还在建造,常住人口密度也不高,是什么让它收获这样的青睐?“好资源还得靠好运营,让精神殿堂与人间烟火有机结合。”一位业内专家道破其中奥秘。
长期以来,部分公共文化空间“重建设、轻运营”。如果按传统模式,四大场馆四把锁,公共空间没人管,如果再一租了之,势必会带来文气不足、商业味过重等弊端。为避免“散拼”运营,浙江从顶层设计改革,以国有文化企业打造市场化运营平台,形成“4个场馆委托授权主体+1家一体化运营主体+N个生态服务商”的委托运营模式。
也就是说,四馆聚焦自身专业展陈,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公共空间统一授权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进行一体化运营,优化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这道“4+1+N”的关系算式,借力市场之手打破事业、企业体制和物理空间壁垒,兼顾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品质与多样性,成为业内口口相传的“之江模式”。
全新的模式,市民体验到底好不好?还有哪里需要完善?自开馆以来,之江文化中心就很“听劝”,工作人员最关注的是各个社交平台上与之相关的评论,一条条看下去,一点点去改进。比如有人希望下班后也能去,中心的服务时间从“朝九晚五”延长到“朝九晚九”;大家想打卡更多好玩的宝藏小店,中心就招引特色小吃、精品研学、IP展览等,目前59家网红店相继入驻,全国首店率超45%。
看展、吃饭、买潮玩、听音乐……如今,不管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在之江文化中心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空间。这些空间“聚”在一起,成为了文化惠民阵地和产业新空间,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
破界:“旧空间”焕发新活力
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另一招,是盘活城市空间资源。放眼之江大地,不少老空间解锁新场景后,蝶变为承载城市记忆、彰显城市魅力的文化新地标。
“M511光影汇”就是典型例子。
作为中国首个数字文娱体验产业集群,“M511光影汇”结合数字媒体、音乐、戏剧、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极致视听体验空间。
这里曾是浙江省电影总公司胶片仓库所在地,其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初成立的中央电影局华东影片经理公司杭州发行站。历经数十年岁月,此处浸润于光影变迁,沉淀起厚重底色。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胶片的辉煌逐渐淡去。2017年起,西溪路开始整改拓宽,这个曾经保存着珍贵电影胶片的地方,也蓄势等待着新生。
如何激活存量空间、重塑消费场景,同时延续文脉、增添文气?那段时间,项目团队多次前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调研,大家发现当前群众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随着调研深入,“M511光影汇”的建设方案也愈发明晰:在保留光影韵味的同时,打造更多新业态、新场景。
最终,“M511光影汇”锚定光影、科技和艺术相融合的数字文娱赛道,形成“精品内容生产+场景智能制作+复合文化体验”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背靠老和山,M型大屋顶逐级而上,“M511光影汇”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5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数字文化体验只占不到30%的区域,剩余70%的空间都给予相关企业,进行数字文旅产业内容的孵化。
杭州容量互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剪辑室里,一部部爆款短剧陆续诞生。“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资源,让我们敢想敢做。”容量互娱副总裁胡朝清深有感触。入驻“M511光影汇”以来,公司已上线海外短剧APP,上架出海译制剧3000多部,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这里成功孵化的4个项目,已相继在济南、上海等城市落地。去年,“M511光影汇”还获得“城市更新最佳产业社区”奖项。
在“旧空间”创造文化价值的,还有西湖文化广场。虽然地处杭州市中心,但因缺乏文化特色、公共设施单一等,这里曾被杭州市民吐槽“名不副实的文化广场”。
这段时间,西湖文化广场上原本“无用”的公共空间里,一场新的探索正在进行。“我们结合‘浙里石榴红’品牌,引进多民族特色文创、演艺、美食等业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浙江新远文化产业集团总经理袁艳说,未来这里还将结合浙商文化、历史经典产业等打造各类新型阵地。
从传统中破界,让公共文化空间拥有鲜明的设计风格、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才能让它们真正成为这座城市新的文化符号,成为大家放下手机就想去的地方。
破圈:“文化+科技”下的逆袭
科技与文化的交互,是浙江公共文化空间提升的重头戏,许多文化业态、消费场景都让人感叹“真是意想不到”。
“走,带你们玩一圈。”在浙江光影空间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沈力的带领下,我们在“M511光影汇”感受到了满满的科技感和文化感。
VR数字沉浸展厅里,我们戴上设备,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消失的法老》呈现在眼前,在45分钟的奇幻旅程中,穿越到4500年前的古埃及探秘胡夫金字塔;在8K多功能沉浸式探索空间,16米L型巨幕结合立体声场与空间视觉算法,我们仿佛“走进”浩瀚宇宙,看到了木星之眼。
“还有更厉害的。”沈力带我们走进操控室,通过操作智能数字系统,眼前的“M511光影汇”瞬间“变身”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游乐场等不同功能场景,实现一馆多用。
一个个充满未来感的文化现场,吸引一大波年轻人争相打卡,最高峰时游客量达每月10万人次。“现在快到周末我就打开公众号看看有什么活动。”家住拱墅区的蒋鑫是“M511光影汇”的常客,尽管车程要40分钟,他依旧觉得“很值得”,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沉浸式科普体验。
“新空间”玩法越来越多,“老空间”也开始尝试转型,用“文化+科技”助力场景破圈,实现文化服务的多元共生。
在金华永康,永康拖拉机厂曾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先锋力量,承载着几代永康人的时代记忆,当地正引入“之江模式”着力构建多元消费新场景,打造有工业美、有文化味的“五金文化会客厅”。
在浙影时代影城西湖文化广场店,负责人孙德顺和记者聊的不是如何排片,而是利用公共空间全新打造的VR大空间行浸式互动影院、青少年消防研学场地、多媒体主题党建基地等。
今年初,国家电影局明确提出将虚拟现实电影纳入中国电影产业体系,促进技术与产业融合。浙江时代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顺势而为,利用VR技术推出《长安三万里》虚拟现实电影。
“线下影院面临流量下滑的挑战,我们不能再依托排片‘靠天吃饭’,要让影院不止于电影,而是成为大家娱乐、聚会的城市会客厅。”孙德顺说。今年截至目前,依托多元的体验场景,浙影时代影城西湖文化广场店累计票房突破2000万元,为浙江首家。
敢于破圈,让一个个公共文化空间得以出圈,从而引发文化输出热潮——“M511光影汇”团队带着技术和方案“上门服务”,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底蕴后,在济宁博物馆打造《长安三万里·梦回大唐》虚拟现实电影沉浸式体验项目,观众可以行进式观影;河南某家影视集团在考察浙影时代后,负责人还未返程就在内部微信群提出要“全盘复制该模式,提升影院流量”。
公共文化空间,已不仅仅是家门口的“小装饰”,而是成为了延续城市文脉、盘活社区资源、创造公共价值的文化新地标。未来,浙江将继续以多元文化体验叠加多种创意元素,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复合式的文化主题融合空间。
【他山之石】各地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设施建设硕果累累。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一批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的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备受瞩目的“网红打卡地”。
上海西岸:
工业“锈带”变身艺术高地
作为上海黄浦江南段重要的城市滨水区段,西岸所在的徐汇滨江地区曾是上海民族工业的集聚地。上海铁路南浦站的汽笛声、日晖港的货轮鸣响、北票码头的煤炭装卸、上海飞机制造厂的轰鸣,共同谱写了一个时代的工业交响曲。然而随着时代更迭,这些工业建筑渐次褪去喧嚣,化为工业遗产。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这片工业遗存开启了向生活型岸线的转型,还借鉴了德国汉堡港和英国金丝雀码头的成功经验,逐步将“把水岸打开,还江于民”的理念落地生根。如今,这里拥有西岸美术馆、星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西岸剧场群等20多座文化艺术空间,成为亚洲最大的艺术区之一。
广州永庆坊:
消极空间成为城市“金角银边”
广州永庆坊保存着广州最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街区。过去,这里建筑结构老旧,部分房屋损坏严重,且建筑密集、公共空间缺失。2015年,永庆坊被确定为城市微改造试点项目。在保持场地现状格局、肌理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当地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及保留修缮,整治、保护、活化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对建筑面貌和功能进行更新。如今,这里吸引了近60家精品民宿、创意轻食等方面的商户和企业,日均客流量最高突破1.6万人次,4500平方米的消极空间变成了城市的“金角银边”。
福州三坊七巷:
城中旧街逆袭成为文化名片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古城核心区,过去由于古民居年久失修,再加上商业、办公大量涌入,使传统民居和古街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成为一条超负荷状态运转的城中旧街。2006年起,福州市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前提下,对三坊七巷线路、公共设施等做了全方位的升级,使得建筑整体立面式样、材料色彩与街区风貌、肌理相协调,提高片区的整体性。同时,围绕“城市会客厅”的发展方向,引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老字号和特色商业,布局体验式、互动式的新兴业态,在区域内构建“文化入坊巷,商业南后街”的业态布局。如今,三坊七巷年均接待游客数量超1000万人次。
(记者 王雨红 整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