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政策上新莫让谣言“抢戏”

字体:
2025-11-26 07:28:40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评论员 朱浙萍

  一段时期以来,每当一项公共政策出台,总有一些网络谣言闻风而动、“蹭热”登场。从“新增房东税”“养老金大幅缩水”,到“全民强制缴纳社保”……好端端的惠民措施,愣是在以讹传讹中变了味儿,令不少群众云里雾里、无所适从。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10月发布的辟谣榜单,就集中曝光了多起典型案例:有不法分子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药品总数与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混为一谈,炮制出“医保可报销药品仅占2%”的耸人言论;在上海、成都公布教育改革试点方案后,部分网民曲解政策,导致“取消中考”的不实信息广泛传播。公共政策一旦被误读、被扭曲,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更可能激化社会情绪、消解政策善意,甚至阻碍政策落地、损害政府公信力。

  为何公共政策频频“受伤”于谣言?背后原因错综复杂。

  一方面是“流量诱惑”下的传播失真。一些自媒体将民生议题当作“流量赛道”,片面截取政策片段,甚至伪造“红头文件”、冒用权威名义,只为吸引眼球、收割关注。更有利益相关方暗中推波助澜,借机浑水摸鱼。在算法助推下,这些失真信息迅速扩散,真假难辨,危害尤甚。

  另一方面,是核心信息供给的滞后与模糊。从很多被误读的例子中,不难发现一个共性,就是政策发布时缺乏通俗解读,关键细节语焉不详;面对误读苗头,个别部门又因顾虑舆情而选择沉默,结果反而助长谣言蔓延。核心信息不足不清,自然给了“胡乱解读”腾挪的空间。

  要阻断“政策一上新、谣言就抢戏”的怪圈,必须多管齐下。

  一方面,对恶意造谣、蓄意煽动者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杜绝“破窗效应”;另一方面,亟须升级治理手段,尤其要警惕AI技术滥用催生的“高仿真谣言”,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推动辟谣机制向智能化、前置化转型。

  同样重要的是,从源头堵住误读漏洞。政策的初衷,制定者最清楚;但对普通群众而言,即便是常见的政策术语,也可能成为理解的“拦路虎”。因此,政策发布前,应充分预判公众关切,评估传播风险;发布时,要用接地气的语言讲清核心要点,主动回应焦点疑点;发布后,一旦谣言露头,须第一时间权威发声,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

  说到底,好的政策不仅要写在文件里,更要走进百姓心里。唯有吃透民情、回应民声,才能实现政策解读的“精准滴灌”,把一个个问号拉直成感叹号。

  此外,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值得反复讲、经常讲。不要以为“说过就算”,更不能指望“一次解读终身有效”。只有让权威声音持续在线、深入人心,才能真正筑牢抵御谣言的堤坝,让惠民政策不被杂音淹没,让民生善意不被误解遮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叶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