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撑起“老有康养”的未来

字体:
2025-11-26 07:29:31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评论员 陈江

  11月25日,首届浙江省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竞赛在桐乡拉开帷幕。55名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选手同台竞技,比拼操作技能,夯实理论根基。两天前,杭州刚刚结束浙江首场长期照护师考试,327名考生争抢行业“入场券”。短短数日,一赛一考,连续两个“首场”密集亮相,让长期照护师这项新兴职业,一下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这个职业成为“新星”,并非偶然,背后是日益紧迫的银发浪潮。“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照护压力,已成为许多家庭难以承受之重。也正因如此,“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健全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供给。国家层面布局认证,正是对此的主动回应与制度性破题。这不只是增加一个职业门类,更是为破解社会性养老难题,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解法。

  不过,一个新职业要站稳脚跟、壮大队伍,光有社会需求是不够的。目前,长期照护工作仍面临“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同低、职业前景模糊”等现实困境,这导致人员流失率较高,队伍不够稳定。想让“长护师”的名牌真正闪亮,必须打通其职业发展的“任督二脉”。

  首要一环,是拓宽职业发展通道,让其“有奔头”。这需要建立清晰的职业技能等级体系。就在今年8月份,浙江省医保局与省人社厅联合印发通知,明确长期照护师培训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具体路径。将这一职业分为三个等级: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为从业人员提供了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看得到成长的阶梯和希望。

  关键一招,是建立合理薪酬体系,让其“有甜头”。当前,一线照护人员收入普遍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让薪酬与技能等级、工作强度、服务质量挂钩,体现其专业价值。只有当这份工作的收入,与付出的辛劳和责任相匹配时,才能形成正向激励。“暖心”不能只靠情怀,更需要“暖薪”支撑,让照护师的辛苦付出能得到体面回报。

  更深一层,是提升社会认同感,让其“有尊严”。社会当破除“伺候人低人一等”的旧观念,广泛传播“长护师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理念,提升其社会认同感与职业自豪感。事实上,他们的双手,托举着老人的生命尊严,这份工作,理应获得社会发自内心的尊重。

  长期照护师是一份技术活,更是传递温暖的良心活。这样一份特殊职业,尤其要求从业者有仁心仁爱,怀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常常给予,总是安慰。要加强伦理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同理心,保障服务质量和人性尊严。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推动长期照护师职业化,不只是为了填补“谁来照护”的人手缺口,更是为了定义“如何照护”的质量标准。它关乎亿万老年人的晚年尊严,也关乎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未来,唯有在职业通道、薪酬回报、社会尊严上持续深耕,才能让“长期照护师”这个名字真正闪耀,稳稳地接住那片正在加速到来的“夕阳红”,让“老有康养”的愿景,照进现实。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叶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