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2日讯 走进德清中东部历史人文观光带,你会为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感到惊叹。赵孟頫、管道升、范蠡、俞平伯、沈约、傅云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2年,德清投入 8000多万元,启动全长31公里的中东部历史人文观光带建设,途经乾元镇、钟管镇、洛舍镇3个乡镇8个创建村,以“串点成线”的方式,将这些历经千年时光而不褪色的历史名人与故事,串联成一卷长卷,让每个来到德清中东部的游人都可以细细品读。
孟頫故里文化沁润耕读小村
“阳林堂下百株梅,傲雪凌寒次第开。 ”赵孟頫《怀德清别业》诗中提及的阳林堂就位于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
从武康出发,沿着S304省道一路往东,穿过热闹繁华的小镇,东衡村在不经意间闯进记者的视线。“孟頫故里、书画圣地、文化东衡”,毛笔写就的一组宣传语,让人在村口就能感受到东衡浓浓的文化氛围。
村道在一片夏日的浓绿中划出一道曲线,红色的洋楼、白色的高层楼房昭示着村民的新生活,色彩斑斓的诗画装点着房屋的外墙,与青山、碧水、白鹭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的新景。几百年前,一代书画宗师赵孟頫和他的妻子管道昇就隐居在这里,最后也葬于此地。“半山半水秀春妆,半乡半市家兴旺,半文半武竞风流,半耕半读写诗章。 ”这是东衡村村歌开头的几句歌词,唱尽了东衡的特色。“村里的历史人文积淀很深,出过许多文武高官。据考证,两宋期间村内的沈家曾出过四位尚书、五名进士。 ”村委会的工作人员章利萍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乡风馆,一边指着陈列的展品介绍说。
这份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一直延续至今。乡风馆旁,一座名为“抱春堂藏书楼”三层小楼是整个东衡村的骄傲。今年70多岁的村民陈景超是这座藏书楼的主人。从10多岁开始收藏书籍,陈景超的藏书如今已有5000多个目录,数量达1万多册。书的种类涉及经、史、子、集,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学、哲学、历史、自然科学及地方志和工具书。
他的藏书对东衡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村里孟頫墓开发、镇志编写都有他的功劳。出于对陈景超的认可和感谢,2012年,村里为陈景超建起了一座三层藏书楼。
如今,在藏书楼匾额的旁边,还挂起了不少牌子:乡村非遗馆、衡庐图书社、春泥计划教育基地、陈景超关心下一代工作室。村民在这里看书学习,汲取知识的养分,村里的孩子在这里听陈爷爷讲故事,沉浸在历史的海洋中。
文化成就了现在的东衡村,东衡村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章利萍告诉记者,村里初步定下了今后3年的发展目标,其中文化园的建设将成为三大中心工作之一。以规划中的“赵孟頫、管道昇纪念馆”为核心,村里计划创建东衡文化一条街,结合原东衡蚕种场厂房创建文创园,修复“阳林堂”、“千秋桥”、“尚书楼”、“衡溪书院”等一批历史古迹。
田园蠡山古老传奇在这里走入现实
从小,我们就听过西施与范蠡的故事。德清县的蠡山村正是因范蠡而得名。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携西施隐居于此。
蠡山村风光秀美,平原上孤山耸立,山北大湖水光袅袅,岸上杨柳依依。“白银盘漾一螺青,洞口胭脂带雨零,怪道西施曾小住,水杨柳亦学娉婷。”清代诗人徐以泰曾作诗形容蠡山的美。如今,在蠡山周围尚有不少与范蠡、西施有关的胜迹。
因为范蠡和西施的盛名,不少游客慕名来到蠡山村。村党支部书记赵志华经常“客串”村里的导游,为游客介绍“蠡山八景”,西施画桥、石池剑跃、陶朱古井……
2015年,蠡山村被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为此德清县特地请来专家为蠡山村进行长远的整体规划。规划以打造文化旅游村为中心,为蠡山村设计了“一心一带四区”的空间布局。“‘一心’就是蠡山风景区核心景区,‘一带’则是浪漫之旅水上游憩带,‘四区’则是指旅游度假服务区、精品苗木观赏区、农业特色旅游区、新村生活展示区。 ”赵志华介绍说。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是一个传说,蠡山村如今正在用这个传说书写蠡山发展的传奇。为了走文化旅游的道路,蠡山村这两年开始规划一个重点旅游项目——田园水街。 17座古桥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西施湖上。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青砖黑瓦,一派水乡风光。
据介绍,田园水街项目完工后,村里还会开发画舫游西施湖、湖边垂钓等多个旅游项目,还会逐步开发民宿旅游。
随着建设的逐步推进,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不再只是村民口中代代相传的古老传奇,而是以更加真实的形式,走进村民的生活,融入蠡山村未来的发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