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平均器官移植供需比1∶30,中国只有1∶150
浙江在线7月3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张苗)“杭州女婿”英国人马克,去世后将心脏、肾脏、肝脏、角膜捐献给了6个中国人(详见本报6月29日A16版、6月30日A3版、7月2日A9版),大家都为他与妻子王女士的跨国恋情以及器官捐献的举动所感动。
而马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感动,在这段故事的背后,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资源匮乏,以及与欧美国家的观念差距,一直是舆论关注的话题。
从数字看差别
全球平均器官移植供需比1∶30
中国器官移植供需比1∶150
据卫生部统计,中国每年有15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但只有约1万人能够完成器官移植,供需比例为1∶150。
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为1∶20到1∶30。
浙江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季云松告诉钱江晚报记者,马克是在浙江的第512位器官捐献者,从登记捐献者数量上看,浙江已经登记、有捐献意愿的人4200余位,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61/100万。其中的45%来自省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国已有6.7万余人进行了器官捐献意愿的登记,占全国人口的2.1/100万。
虽然这些数字每年都在上升,可是和人口总数相比,仍然显得微乎其微。
我们对比下马克的祖国英国,英国人口总数不到7000万,但已经至少有1700万人登记,同意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约占总人口的1/4,其中多数人尤其是驾车者同意在致命车祸等意外发生后,捐献自己所有的器官,也有少部分人希望能在死后给自己留下一双眼睛。
从全球范围来看,器官捐献率最高的是西班牙。西班牙的法律规定,任何人都可被视为潜在的捐献者,除非其明确表示不愿进行器官捐献。也就是说,在没有明确拒绝进行器官捐献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被看作器官捐献者。
这个政策也是促进西班牙器官捐献率逐年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最终是否捐献还要尊重家属的意见。西班牙每年保证1000例左右的捐献,基本可满足国内需求。
从文化、教育看差别
欧美国家:从小教育
中国:受传统影响比较大
中国器官捐献的数据为什么和欧美国家相差这样大?在季云松看来,这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关系的。
马克的丈母娘、王女士的妈妈唐老太太的态度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马克身后要捐献器官,他远在英国的亲戚们,以及王女士的哥哥、嫂子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马克的丈人没有明确表态,不过丈母娘唐老太太一开始的态度很坚决:不同意。
这位将近70岁的杭州老太太的想法很简单: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她希望这位英国女婿在来生是“完整”的,“怕他来世‘没心没肺’。”唐老太太这样说。
这位杭州老太太,最后真正接受器官捐献这件事,是在6月29日马克去世、进行捐献手术那天。“他的心脏还能在别人那里跳动,我又觉得没有那么绝望。”
浙江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何炯说,“传统的对死亡的理解,让很多国人对器官捐献产生疑虑。”
在国外,同样有“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不过相比外国同行,何炯和她的同事们要经历捐献者家属更多的纠结与担忧。
很多西方国家采取了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各种方式鼓励人们参与器官捐献,还在学校讲授有关器官捐献的知识。
美国、西班牙等西方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后就开始推进人体器官捐献移植,和中国一样起步阶段也是非常艰难的。“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在管理规范和捐献人数上走在全国前列,不过要得到更广泛社会的认可以及普及,满足器官移植需要,工作任重道远。”季云松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