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怎样用耳朵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救助站里的“听风者”
2016年07月06日 09:27:00 来源: 杭州日报 通讯员 张健钰 记者 史洁

  过去的10天中,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科长左伟接连遇到了两名特殊的受助对象。两人都是出来打工与家人走失的,令人为难的是,他们一个有精神障碍,另一个有智力障碍。

  难以沟通,他们的回家路到底在何方?

  听方言,找翻译 

  回家的路在口音里

  61岁的老胡是6月24日进的救助站。进站后,他要么什么都说不知道,要么前言不搭后语地胡说一通,一口土话,没人听得懂。

  工作人员帮老胡洗了澡,换了衣服,梳理了头发,老胡终于干干净净地坐了下来,人也放松了。

  “即使他们有精神或智力方面的障碍,有一点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都愿意相信,对他们好的就是好人,可以说心里话。”左伟说。

  和老胡的交谈中,左伟依稀听出,老胡似有江西抚州口音。正好,左伟有位老战友是江西抚州人,于是,他拨通了战友的电话。

  战友听完老胡讲话,认为老胡所说似乎是自己老家隔壁镇的方言。左伟根据战友的提示,联系了当地政府,果然确定了老胡所在的村,成功联系上了老胡的两个哥哥。

  原来,老胡去年跟着大侄子在福建泉州打工,去年4月从工地上走失。老胡年轻时精神正常,有幸福的家庭和一双可爱的儿女。可是,儿子7岁时夭折,老胡受到重大打击,精神便出现了异常。

  “去年冬天那么冷,我们都以为他会冻死。”得知父亲健在,老胡的女儿连夜赶到上海和伯父们汇合后,转道杭州,将老胡接走了,留下了一面致谢的锦旗。

  抠字眼,查地名  

  回家的路在短句里

  20岁的阿伟是6月29日进的救助站,刚进站时,他身上就像被泥石流冲刷过一样,连鼻子、耳朵里都是沙子。

  更难办的是,阿伟眼神空洞,智力发育明显迟缓,几乎是半个哑巴,基本无法与之交流。

  刚进入新环境,阿伟表现得相当抵触,不肯安检,也不肯拍照。工作人员从他身上翻出叠得整整齐齐的三四十元钱,他便盯着钱看。左伟用小塑料袋把钱包好,还到阿伟手里。之后,阿伟被带去洗澡,这个塑料袋都不曾离身。

  洗完澡,阿伟似乎感到一份善意,情绪不再焦躁。左伟递上纸笔,示意阿伟写字或画画,但阿伟摆摆手,不会。

  交谈中,阿伟时而蹦出几个字,时而讲半句话,没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左伟虽然大致判断出阿伟是贵州人,但贵州那么大,阿伟究竟来自哪里?

  在一句含糊的话中,左伟突然听出了“龙井”二字。一查,果然,贵州遵义就有一个龙井乡。

  联系上龙井乡政府,对方工作人员听完阿伟的口音后,觉得他可能是当地十字坪人。救助站随后将阿伟的照片发送过去,经证实,阿伟确实是当地人。

  阿伟天生智力发育迟缓,两个多月前,他和小外公来到下沙某工地打工,做点简单的活,自食其力。没想到,阿伟在一次去小卖部买东西时走失,一路从下沙流落到了滨江。

  小外公接到救助站的消息,十分激动:“太谢谢你们了,要给多少钱?我马上来接人。”

  “我们这里是救助站,不要钱的。”

  根据杭州市民政局统计,2015年全市共救助了各类流浪乞讨人员12419次,其中精神病患者和智障人员有980人次。因身体原因,他们很难说清楚自己的信息,所以这部分人员的家往往是最难找的。

  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靠着丰富经验,有时仅凭一个无意识的词、几句话的口音,甚至体貌特征,就能将对方的家乡定位得八九不离十。去年救助的12419人次流浪乞讨人员中,现仅剩8人未找到家。

标签: 救助;回家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