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段时间,一本名为《西湖登山撷趣》的书就将在全省各大新华书店上架,而且是有中英文两种版本。作者许益民是位虚龄已75岁却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能说会道的老人,之所以笔名叫“曹家桥”,是取祖籍萧山曹家桥之意。老人家出生在杭州,儿时便爬遍杭州群山,即便现在,仍保持着隔一天便去登高的习惯……
60多年前西湖群山上野果番薯随便吃
爬山这件事,许老说自己真是从小就喜欢,“那时候又没娱乐活动的,一到暑假,肯定是去爬山。赤了双脚,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兜里揣着3分钱,买一个菜瓜,大家分着吃,那叫一个开心啊。”
许老这句“从小”,真是要追溯到60多年前了,当时他也就是个十来岁的伢儿。暑假,家里大人忙于工作,调皮的男孩子们总是一大早就结伴出去玩。在山里摸爬滚打玩了一天,太阳快落山时,就能见到那几个满头是汗、身上沾满泥巴却开心地飞奔下山的孩子。睡一晚后又生龙活虎,第二天继续上山。
“现在政府重视老百姓的健身活动,山上修了很多游步道。五云山、南高峰、北高峰、十里琅珰、老和山……我们小时候全部是泥地土路,从家里出发先走到灵隐或者虎跑再上山,一出去就是一天,早饭么吃饱一点,山上野果子很多,山里农民种在地里的番薯,各种瓜田,路过么总要进去挖点来吃吃的。即使被发现,人家看到小孩子也不会说什么,最多喊一句‘表(不要)挖’,那时我们早就挖了逃掉了,哈哈哈……”
长大工作后,许老一直保持着爬山的习惯,只是不同于儿时的玩乐,后来是以锻炼身体为主,退休后开始系统规律地爬山。70岁之前,许老保持着每天早起登山的习惯。“每天,无论下雪、下雨、冰冻,从不落下。早上5点多起床,冷水一冲就出门,冬天也一样。下雪天山上的景致非常特别,很美很美,山路实在不好走,就脚上绑着稻草上山,有一回捡了两片麻袋片,一片一片铺着往前走。”许老说,爬山必须要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不行,现在的他把爬山的频率降低两天一次,基本都在家附近的宝石山或者吴山,远的地方不去,但爬山这件事绝不能停。
一座山一棵树一块石头都有历史故事
这么多年下来,许老基本登遍了西湖群山,大杭州范围内的一些山也去过。75岁的他现在爬北高峰,40分钟就能到顶。退休返聘的许老目前是某集团的高级经济师,眼睛不老花,思路那叫一个清晰,对数字更是相当敏感,他说自己的身体没啥毛病,这多半要归功于爬山,“爬山对体魄、眼界的提升真是无穷无尽的。”
相比小时候,许老现在登山的装备要丰富得多,双肩包、登山杖、帽子、太阳镜、护膝、登山鞋、毛巾、巧克力,外加一壶水,有时走得远了,还带一包泡面,午饭直接在山上解决,他说每次登山必做这几件事:大叫6次、背部撞树、倒走、踮脚走、按摩颈部穴位。
虽说是经济学专业人才,许老却热爱写作,迄今为止发表过好几部经济学著作和长篇小说,文字功底实在没话说。在许老看来,杭州的每一座山都有故事和文化底蕴,“你无意中在山上遇到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背后都可能是历史的积淀。山里村民也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次爬山都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正因如此,许老喜欢把自己的爬山心得写成微博和大家分享,告诉更多人杭州群山的故事,有时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响都非常好。
前年,有朋友建议许老写一本爬山的书。“这个提议不错,但我毕竟不是专业的,所以只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书名也就选择了‘撷趣’。”摄影朋友提供照片支持,许老又新增了部分内容,包括亲测路线推荐等,加上此前的,编写成了《西湖登山撷趣》并于2015年出版。萧山、余杭的5家新华书店都将该书摆在显眼书架上,且销量不错。之后还有专业人士将书翻译成英文版,许老觉得挺好,就请了专业翻译和商务印书馆的专业编辑帮忙校对。“希望让更多朋友看看不一样的西湖群山,特别是国外朋友。”许老说。
现在,许老的书正计划在杭州各大新华书店推广,有兴趣的朋友们很快就能读到西湖群山的趣事了。许老给快报读者准备了20本《西湖登山撷趣》,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快运动”就有机会免费获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