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北体育公园一角,竖立着一根2米多高的杆子,杆上的一组噪声自动监测设备24小时无休。
店铺高音喇叭太响、楼下广场舞噪声扰民……这些设备能自动监测周边噪声大小及风速等气象信息,也试图破解困扰居民多年的社会生活噪声难题。
这是杭州市以拱墅区为试点,探索的社会生活噪声治理样本——“宁静东新”。像这样的自动监测站点,试点范围内共有14个。近日,系统已经过调试,即将上线。
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不同,噪声污染具有瞬时性。“即使接到群众举报,有时也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会不了了之,或者当时解决了,之后又继续。”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是杭州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去年6月,新修订的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近一年来,杭州在多个地区,探索社会生活、工业企业、建筑施工等不同场景下的噪声防治方法。
这些自动监测设备,背后大有乾坤。拱墅区在噪声自动监测装置的基础上,再升级迭代,引入声源识别技术。每一套设备连接系统,通过前端收集,后端可有效识别建筑工地内的挖掘机、打桩机、运输车,以及生活中产生的汽车鸣笛、扩音器等上百种声源,进行分析、识别、预警。
不仅能够智能识别,系统还能探索声源追踪定向。记者看到,当一旁的声音音量有所提升时,设备会循着声音来源自动转向进行取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联动了声源追踪仪,平台可以智能渲染超标声源的方向角度,声源方向一目了然。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拱墅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点位的性质,拱墅将试点区域分为4类——“宁静小区”“宁静校园”“宁静工地”“宁静公园”,对不同区域设定不同噪声标准,一旦超过标准,系统就会自动识别,推送至系统。
精准识别只是第一步。噪声污染防治涉及部门较多,存在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管理错位、缺位等问题。如何能够协同治理,是摆在面前的另一个难题。对此,拱墅建立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由东新街道数字驾驶舱进行统一派单。
近日,系统自动识别到路边一水果店的喇叭叫卖声过大。接到预警后,数字驾驶舱的值班人员立即将信息反馈给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后对其进行劝导。而过了一会儿,叫卖声又响起。于是,值班人员将该情况反馈给公安部门,在进行上门教育后,终于得到了解决。
“我们对责任清单进行梳理,比如工地噪声派单给住建部门,交通产生的噪声派单给交通部门,另外还涉及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一端统筹,避免出现多头分管的难题。”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接下来杭州市生态环境部门也将完善噪声污染防治准入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噪声污染率,加强对噪声污染的监管等,做好噪声污染防治各项工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