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在杭州亚运会田径女子铁饼决赛前,一名工作人员将铁饼放在用来搬运铁饼的机器狗上。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作为“创新之城”“数字之城”的杭州,为了亚运会有多努力?
还记得亚运赛场上运铁饼的“哈基米”吗,两只“呆萌”的四足机械狗变身铁饼“搬运工”,替捡饼员跑了7000多米。
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酣畅的体育盛事,更是一场硬核的“黑科技”大赏——机器人、数字火炬手、智能超表面、可见光交互、裸眼3D……从开幕式到赛事运行,再到运动员与观众的食、住、行,“智能”“耀眼”“眩目”“未来感十足”贯穿办赛、参赛、观赛的方方面面。
“我们在推进‘智能亚运’建设过程中,就在谋划‘后亚运’时代‘科技遗产’的应用。”杭州亚运会信息技术指挥中心新闻发言人张鸽说。
那么,“后亚运”时代,“科技遗产”要如何应用,才能打通冰冷的数据与火热的生活、前沿的科技与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次元壁”呢?市民与专家一起,来探讨数字、科技与城市耦合共生的深层逻辑,畅想数字之城的无限可能。
A
市民声音
科技,归根到底是要为人服务
“还记得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火炬传递时,第13棒盲人火炬手蔡琼卉的出场方式成了焦点——引导她登场的不是志愿者,而是一台步伐铿锵有力、播报清晰响亮的智能导盲犬,它的学名叫‘B1’。或许大家还对亚运田径赛场上拾铁饼、捡标枪的‘显眼包’有印象,‘B1’就是它们的升级版。”来自滨江西兴街道的孔女士,言语中很是自豪,因为“B1”是由坐落在西兴街道的企业杭州宇树科技研发制造的,“科技带来的是能量的加持,让生命更完整。同时,也是杭州城市发展的新赛道。”
网友“升级打怪的小同学”用“四个最”形容亚运会“黑科技”的惊艳程度:最直观的是解放了双手——智能科技在亚运会广泛应用,使得本该需要人手的地方,被机器所代替;最惊艳的是拓展了感官——智能科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带来了全新的亚运会观感;最便捷的是打破了数据壁垒,例如“智能亚运一站通”的运用;最深刻的是重塑了系统流程,例如“云上亚运”。
“科技,归根到底是要为人服务。”“升级打怪的小同学”认为,要将“智能”延续到“后亚运”时代的全时段、全领域。
一是打破“线性思维”,将科技、智能转化为持续提升的城市能级。例如,更智能的体育场馆、更完善的城市功能、更丰富的办赛经验等;二是打破“昙花一现”,将智能转化为“你”“我”“他”的恒久幸福,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三是打破“发展瓶颈”,将智能转化为新技术发展的动力,城市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也应该反向加速推进新技术的更新迭代。
“@未来”,我们期盼的不仅是智能亚运带来的新奇与便利,更是老百姓三餐四季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升级重塑,更是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久久为功的坚实脚步。
B
专家观点
科技创新催生新的人文精神
亚运为杭州的当下带来改变,同样也在未来发展层面让这座城市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除了实现亚运历史上首次以“数实融合”的形式点燃主火炬塔,地铁车厢内的智慧车窗、公园内可无线充电的座椅……无不让人惊喜。对杭州而言,上述探索也为接下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注入信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辛金国从杭州城市发展的层面提供了几点新思路——
首先,加快了杭州数字经济新增长点的形成。本届亚运会推出的全球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史上首个元宇宙平台,打造了亚运场馆、城市文旅、亚运个人藏馆三大创意空间;而由杭州首创推出的“亚运数字火炬手”和“数字点火”仪式,则是应用了多种最新的技术。作为未来产业的代表之一,像元宇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卫星互联网这样的数字经济全新赛道,将成为杭州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重要引擎。
其次,推动了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的建设。本次亚运会首次打通了海外应用渠道,实现7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电子钱包可直接刷支付宝二维码的“无缝对接”,成为首个实现移动支付互联的亚运会,也助推杭州打造“中国金融科技引领城市”和全球金融科技应用与创新中心。
第三,加速杭州迈向“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杭州亚运会实现了全市5G网络的提升以及5.5G的试点应用,“智能亚运一站通”平台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服务,后期将智能亚运一站通转化为城市一站通,将继续为市民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全国创造更多可推广的经验。
“科技的颗粒度已经很细地覆盖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城市创新都集中在高科技?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有创新,城市就有活力,城市的价值在升迁。”辛金国还抛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当城市“科技感”的饱和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从产业赋能到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催生一种新的人文精神。这种新的人文精神使得整个城市界面呈现出现代化,不仅是科技层面的井然有序,还包括环境整洁、文明程度的提升等。而这种新的人文精神,又能反过来促进科技的创新、城市的跃迁,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C
杭州行动
杭州在推进“智能亚运”建设过程中,就在谋划“后亚运”时代“科技遗产”的应用。
目前在亚运会中使用到的机器人、数字科技、元宇宙等技术和应用场景,都会拓展应用到城市的各个领域。例如,“智能亚运一站通”平台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服务,杭州要把“games pass”(智能亚运一站通)转化为“city pass”(城市一站通),作为杭州数字城市的服务平台。
亚运实现了杭州市5G网络的提升以及5.5G的试点应用,这些技术在赛后将继续为市民提供完善、高速的网络服务;“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连通浙江6城,将极大地方便城市之间的日常通勤;宁波超算中心为亚运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算力支持,后期会探索应用落地、科技惠民服务;杭州奥体中心的大小“莲花”体育场馆,自去年5月份喷涂了光催化材料后就会“自动洗澡”,至今不需要人工清洗场馆外立面,未来将为场馆运维节约大量人力和财力。
D
他山之石
科技赋能冬奥,创新改变中国。
当“科技冬奥”的智慧结晶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应用场景,它势必在后冬奥时代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
譬如,北京着手在城市副中心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和枢纽型建筑里推广使用智慧场馆技术。该技术在城市场景的落地,将让城市运行更具“智慧”。再譬如,打破国外人工造雪技术垄断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应用,将为我国体育产业带来绝佳的发展机遇,并促使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而借助“科技冬奥”的强大平台功能,5G共享、8K传播、氢能出行、智能车联网、100%清洁电力等高新技术示范应用将点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将来,“科技冬奥”惠民生、助发展的成效会日益显现出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