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国贸景澜大饭店中配备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
自动体外除颤器上的操作方法示意图
浙江在线7月19日讯 上周,台州来金华工作的90后小谢和同事相约爬尖峰山,爬上山顶没多久,小谢因为重度中暑躺倒不停抽搐,最终昏迷。虽经赶上山的派出所民警、消防队员和医务人员全力救治,小谢还是出现脑水肿和肺水肿病症,目前还在医院重症监护室观察抢救。
“从接到指令到上去再下来,是对我们医护人员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如果在尖峰山设有便于抢救的相应设备就好了。”参与抢救的市广福医院急诊科主任杨祖军说,这是今年他们第三次上山抢救病人,由于山上缺乏急救设施和用品,等他们赶上山时容易错过救治最佳时机。“如果当时小谢身边有一些急救用品、有懂急救知识的朋友,或许后果不会那么严重。”
杨祖军说,如果急救设施和市民的急救意识到位,那么不仅是中暑,还有不少突发疾病都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记者注意到,不久前34岁的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波在北京某地铁站因心脏疾病突然晕倒,后经抢救无效离世。事后,有人就现场的救治视频指出,部分救治人员虽有急救意识,但在手法和使用仪器上不专业。
7~8月正值盛夏时节,不仅是中暑,由于温度高、气压低,心源性猝死病例也会增加两成。尤其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更是危险高发地。统计显示,每年我国仅突发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4万。如果发病3~5分钟之内及时施救,至少能挽回一半患者的生命。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急救设备缺乏、公众急救意识尚有提升空间,成为我市公共场所急救目前所面临的两大问题。
仅5%的人
懂急救知识
设备固然重要,但如果不会使用,它也只是摆设。
如果在公共场所遇见有人突发疾病需要急救,你知道该怎么办吗?
记者就该问题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得到的答案多为打120,只有一位市民提到了心肺复苏术。至于使用AED进行心电复苏,10位市民均表示未听说过。
“2011年至2015年,全市就急救知识普及培训26.72万人次。”市红十字会人道传播与组织管理处副处长邵红星说,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内容涉及应急救护、心肺复苏、AED使用、中暑溺水等情况应对措施等。
据2014年浙江省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经省统计局核准发布,我市2014年年末常住人口为543.7万人。据此推算,我市每100人中仅有5人懂得急救知识。
邵红星介绍,除普及培训外,我市目前还有59178名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的市民,他们都经过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诊、紧急避险等课程学习,具备一定救护知识。
“目前持证人群主要为机动车驾驶员、电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高危行业的工作人员。”邵红星说。
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为20%,我市距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不过,相较于国内一些城市,例如深圳市的2%普及率,我市的普及率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
专业急救设施缺乏
人丹、藿香正气水、创可贴……在市区某商场中,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商场急救箱内的物品。
“都是一些日常药品,免费提供给商场顾客。”该工作人员说,“不过这里面使用率稍微高点的是创可贴,不少药品都是放着放着就过期处理掉了。”
“如果商场内有人突发心脏性疾病倒下,你们怎么办?”“打120、掐人中、吃速效救心丸、做心肺复苏术……”面对记者的提问,工作人员和几名商铺导购有不同的说法。
“最有效的还是先做心肺复苏术,如果可以,一直持续的心外按压一直要到120急救人员到场。”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培训监督科副科长楼剑说,对于院外心脏骤停者来说,事发后的4~5分钟内是最佳急救时间。
楼剑说,目前全市10个急救分站都被要求1分钟内下达出车指令,两分钟内必须出车,120急救的反应速度正在大幅提升,但受制于交通现状,急救路上需要时间,交通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被堵。他们统计,目前120急救车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3分钟左右。如果在最佳急救时间内病人没有得到急救,那么大部分时候当救护车赶到现场,抢救的最佳机会已经过去。
“如果现场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器,那么病人的获救几率将大大提升。”楼剑说,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无须使用者具备非常高的医疗知识,“在急救现场,只要根据录音指示,接通电源,按动放电按钮,就能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除颤,非常适合非医护人员在紧急状态下使用”。
有关资料显示,心脏骤停病人早期85%~90%是室颤,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用AED除颤。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反过来,如果3~5分钟内实施电击除颤的话,存活率能达到49%~75%。
“仪器是去年配备的,如何使用仪器我们也进行了培训。”金华国贸景澜大饭店就配备了这样一台AED设备,安全部经理孙华茂告诉记者,与一个和iPad差不多大的AED,很适合突发情况使用。“目前这台仪器就放在酒店前台,一有突发情况,酒店工作人员就会带上仪器开展急救。”
“这样的仪器目前市区仅配备了3台。”楼剑说,市区配有AED设备的3个公共场所分别为金华高铁站、金华四中和金华国贸景澜大饭店,“特别是高铁站这样人流密集场所,我们定期都将上门进行培训指导,不仅是AED使用,还有其他急救知识”。
急救也需立法保护
“我们在与同行交流中发现,遇到需要急救情况时,有的人是不会,但有的人是不敢。”楼剑说,自己在外地出差时,曾向同行们说起善美金华的一些好人好事,引起众人羡慕。“有一个外地同行说,不少持有救护员证的人有时怕惹麻烦,并不愿意伸出援手。”
“从救护员自身角度出发,这样的情况的确存在。”楼剑说,救护员有救人职责,但从另外一方面讲,如何保护救护员在救援中的权益,也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在这方面,我认为杭州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
2015年1月1日,杭州市发布《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在急救范围、急救网络、急救服务管理、急救保障等多方面都作了细致而又有操作性的规定。
对于救护员急救是否免责的问题,《条例》也有了说法。一是积极弘扬助人为乐美德,宣传救死扶伤精神,大力“鼓励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伤病员实施紧急现场救护”“紧急现场救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给予其表彰奖励”。二是理顺急救行为如何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律关系,率先在国内提出“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伤病员按照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不承担法律责任”。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条款旨在通过在全市广泛强制推广急救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鼓励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人主动施救,使更多需要帮助的生命获得及时救助,从而提升急救的成功率。
“如果有这样的条例保障,我想之前外地同行所说的那个现象将会大大减少。”楼剑说,“在普及率和受保护率日渐提高的情况下,以往的不会、不敢将变成我会、我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