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辞赋名家登金华山 游览名胜古迹准备创作《金华山赋》
2016年07月26日 08:33:00 来源: 钱江晚报 记者 沈超 实习生 张婕/文 记者 俞跃/摄

  北山顶采风。

  辞赋名家在智者寺参观。

  浙江在线7月26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沈超 实习生 张婕)一篇佳作可以让一处名胜,声名远扬,同时,一处名胜也能让一篇佳作传诸后世,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最好的例证。

  7月22日至2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位辞赋名家应邀来金华实地采风,为谱写《金华山赋》寻找灵感,他们实地探访了三江六岸、智者寺、双龙洞、鹿田书院、黄大仙祖宫,并登顶金华山,与千年古城、人文圣山来了场亲密接触。

  秀美的自然景色中

  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步步前登霄汉近,时时回首白云低。”这是唐代诗人、婺州刺史袁吉在游金华山后留下的诗句。

  为一探这诗句背后的景致,这些辞赋名家们不顾烈日,登顶金华山。

  眺望绵延的山脉,省辞赋学会副秘书长何智勇用镜头记录下眼前的美景。“金华山的美,在于它不同于其他名山大川的雄壮之势,而是有一种独特的秀美。”他说,这种自然秀美之中又蕴藏着极为深厚的人文底蕴,实属难得。

  这一观点,得到辞赋名家们的认可,金华山的美不仅仅在自然风光,更在于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金华山脚复建的千年古刹智者寺内,苏绍康被一口新发现的古井所吸引。

  这口古井位于智者寺大殿与藏经阁之间,为单眼六角井,井壁由青石条叠砌而成,井口宽两米有余。这么大一口井,可以大致想见当时寺庙的规模。

  苏绍康仔细观察,又细数古井上的青石条,有38条,“井深大概是七八米吧。”他一边观察一边说道,“单单是这口六角井,就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

  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

  为金华山写下了绝美的诗篇

  金华山历史悠久,东汉时期被称作“江东名山”,及至南宋,被誉为“天下名山”。

  风景秀美的金华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驻足泼墨之地,沈约、贯休、陆游等名人都曾为金华山写下脍炙人口的佳作。徐霞客亲历后为金华山留下了洋洋洒洒4000多字的精彩游记,描述其为“四山俱远,丹枫疏密,斗锦裁霞,映叠尤异”。上世纪50年代,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一文,更是让金华山拥有了极高的知名度。

  几天来,辞赋名家们马不停蹄,穿行在厚重的金华历史时空中,用当代文人独特的视角体会金华、理解金华山。

  游完智者寺、双龙胜景和黄大仙祖宫,从沈阳赶来的辞赋名家马建勋赞赏不已。他说,百闻不如一见,自己将尽最大努力,创造出精品赋作,希望这人文底蕴深厚的名山,能在笔下熠熠生辉。

  临海市作协主席李含江先生说,金华山的厚重足以谱写一曲古韵交响乐。

  “从南朝刘孝标在金华山传道,撰写《金华山栖志》开始,中经‘北山四先生’发扬光大,金华山文化传承至今,绵绵不绝。”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龚剑锋说,从历史上看,金华山文化从未断代,金华也因这座山而得名,“辞赋名家们游历金华山,可以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座名山,创作出崭新的作品,这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为后人留下历史书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动介绍金华市向全国征集《金华山赋》

  为弘扬金华山文化,今年6月,金华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市社科联、市文联和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管委会联合启动歌曲《金华山之恋》、辞赋《金华山赋》全国征集活动。

  目前已收到不少应征的《金华山赋》作品,来自北京、广东、河南及省内,而且老中青三代作者都有投稿,还有不少高手正在酝酿谋篇开局。

  要写好《金华山赋》,对金华chuan山文化的理解必不可少,这次采风就是让名家们实地领略金华山和金华城的风采,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名篇佳作。金华市社科联主席吴远龙说,期待着有更多名家关注金华山这座人文圣山,把历史人文发扬光大。

标签: 金华山;辞赋;名家 责任编辑: 朱婧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07263076765010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