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日讯 近日,笔者来到婺城区沙畈乡,看到这里的文化礼堂各具特色:周村文化礼堂以传承五代同堂好家风为核心,高儒文化礼堂以儒学文化为根基,亭久文化礼堂以白沙文化为内涵……在建设过程中,沙畈乡深挖地方特色,梳理村落文脉,因地制宜打造出一个个特色文化礼堂。
走进周村,群山环绕,流水潺潺,宽敞的水泥路边,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房鳞次栉比。再往村中间走,一座古色古香、气势非凡的宗祠映入眼帘,这就是周村的虞氏宗祠,“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LOGO标识已挂在祠堂正门。村支书虞根寿告诉笔者,2013年,周村通过上级拨款和村民筹款,花费80余万元在一年时间修复了虞氏宗祠。今年,村里又在区委宣传部和乡政府领导的指导下,以传承五代同堂好家风为核心,将虞氏宗祠打造成文化礼堂。在文化礼堂里,年过七旬的虞大爷指着“学子榜”上一个名字说:“这是我孙女的名字,挂在这里有名气,全家人都有光彩。”
注重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整合创新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品牌,是沙畈乡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一直倡导的。沙畈乡亭久村,建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曾是白沙老爷卢文台的久驻之地,就是从这里开始,卢文台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亭久村至今还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如白沙老爷卢文台墓、祖墎殿、金钗井和卢文台率领部将36人当年兴建的停久堰等。“村里流传很多有关白沙老爷的传说,我们便以白沙文化为内涵打造文化礼堂。”村支书郑树根说道。笔者在村内看到,不少村民家的墙体被办成古色古香或生动活泼的“文化墙”,墙上有白沙老爷故事、传统文化习俗,还有先贤关于修身治学的名句。整个村庄都展现出一种文化气质,村民置身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构架虽然大体相同,但因风情文化不同,文化礼堂成为各村展示个性的一个平台。由李氏宗祠改建的高儒村文化礼堂,主打儒学文化内容。高儒村祖祖辈辈已在这里生活了700多年,对于“高儒”村名的由来,如今许多人已说不明白,走进高儒村文化礼堂可以找到答案。“以前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叫高儒村,通过这次文化礼堂建设,我们知道村里曾有一家漓渚书院,附近读书人都汇聚于此,不少文人墨客、名士风流曾在此诵读诗书、闲谈世事,因此被叫做高儒村。”村支书李金华颇为自豪地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