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8日讯 他走了,留下一双眼睛看世界!
49岁的丽水市缙云县壶镇石龙村人应土军经历了长久的病痛折磨后,7月16日上午10点57分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把爱和光明留在了人间。
在缙云县中医院的病房里,应土军虚弱的躺在病床上。尽管被病痛折磨,他还是支撑着在捐献志愿书上盖上指模。
生前志愿捐出角膜
应土军是丽水缙云县壶镇镇龙川村村民,2013年被查出十二指肠癌,其家属一直带着他到处求医,为给他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债务,但最终仍然无法留住他的生命。
“这几年来,虽然艰难,但从未放弃过,特别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帮助。”应土军的姐姐说道,“在缙云县中医院期间,县民政局不仅帮我们解决住院费,还经常探望我们,真的非常感谢他们。我们无以为报,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点力去回馈社会。”
应土军的姐姐告诉我们,在与民政局工作人员的聊天中得知人体器官捐献的相关情况,知道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在逝世后选择了器官捐献,尤其是社会各界及红十字会对江伟龙事件的宣传报道鼓舞了她,于是萌发了捐献的想法。
随后,她经过应土军本人同意,并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捐献有用的器官,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红十字会组织捐献眼角膜工作
7月14日上午,应土军的姐姐找到了缙云县红十字会,进行了器官捐献登记。由于应土军的病,许多器官都无法捐献,经过医院检查确认,应土军的眼角膜能够捐献。
应土军的姐姐告诉工作人员她感觉就在这几天了,或许连今天都熬不过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听到这一消息,立即做起了准备,联系好了医院医生。
16号上午噩耗传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周峰、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李清炜和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朱奕睿医生立即赶到了医院,在征得家属的同意并补充完整协议书后,下午15点进行了眼角膜获取手术。
随后,朱奕睿医生开始进行摘取工作,15点30分,眼角膜摘除完毕,整个过程仅用了30分钟。
最后,所有在场人员向应土军三鞠躬,以表达他们对应土军的敬意。
朱奕睿医生告诉我们,眼角膜将会被立刻送往温州眼库,尽早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完成逝者心愿。
这也意味着缙云县首例眼角膜捐献顺利完成。(缙云器官组织捐献第四例)
随后,应土军小儿子应超迅在丽水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周峰的见证下从朱奕睿医生手中接过角膜捐献证书。
孩子的生活没了支柱
“我不想别人和我一样痛苦,捐了可以帮助别人,我也舍不得爸爸,但是为了救人一定要捐。”应土军13岁的小儿子应超迅说道。
应土军给别人带去了光明,但他的离去对原本靠父亲手艺吃饭的家庭来说,无疑是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多年,家里的老人也已经不在了。留下一个22岁二级智力残疾的大儿子和一个13岁上学的小儿子。
“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现在去世了,留下两个小孩,真不知道怎么办。”应土军的姐姐感慨道。
希望更多人传递大爱
应土军及他的家属在悲痛时刻,选择捐献眼角膜,让其他人能得到光明,这种大爱行为,非常值得人尊敬,他们捐出的两个眼角膜会让一到两名受体重见光明。
希望通过应土军的这种善举,能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关爱,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器官捐献工作中来。
编后语:
道理虽然简单,但目前,眼角膜捐献仍然面临医学、道德、伦理甚至法律上的多重困境。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眼角膜供应处于短缺状态,很多等待移植的病人在漫长的等待中错失治病良机。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人别说活着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即便是身后捐献,也往往会受到当事人或者家属的反对。在此背景下,再来看应土军这个农村家庭的义举,意义不言而喻。
传统观念的壁垒是坚固的,力量也是巨大的,一下子打破它,有些不现实,我们需要做的便是“细水长流”,进而“水滴石穿”。应土军的眼角膜捐献行为就像一粒爱心的种子,必将如同蒲公英一样,在缙云开花,进而发散出去,感动身边更多的人,激发更多的爱心,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据 缙云微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