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8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应磊 李竹青)6月24日晚上,在甬工作10多年的一位“新宁波人”,因意外身故,捐献一肝两肾,成为宁波市第100例人体器官捐献者。
2011年,宁波实现了第一例器官捐献,到目前成为浙江省首个人体器官捐献达到100例的城市,捐献总量为全省第一。五年时间内,这100人捐献肝脏、肾脏等大器官291个,抢救了近300位重症病人。
陈财龙是全省首例生前登记身后实现器官捐献的志愿者。他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曾经当过村主任,开过铝合金店。
2012年,陈财龙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正式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2013年7月2日晚上,散步途中的陈财龙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地上,家属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抢救,但老陈最终没能醒来。病危中,依照老陈生前的愿望,陈财龙的妻子和儿子作出决定,在其死亡后捐献人体器官。
“父亲身上的一肝二肾救了三条命,可以说父亲以另外以一种形式活在我们身边。”陈财龙的儿子说。
翁伟斌是一名肝移植受者,在他去世后,又把眼角膜捐赠,完成爱的接力。
翁伟斌的妻子张夏翠清楚地记得,老伴临终前的嘱咐:“记得把我的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
今年57岁的翁伟斌是舟山警备区后勤机关卫生所的一名退休医生。1996年,37岁的他不幸患上爆发性肝炎,最佳的治疗办法就是肝移植。经过漫长的10多年,2007年终于等到了移植的机会,重新寻回健康和生命。
不幸再次发生,去年3月,翁伟斌被查出患有胃癌,而且一病不起,医生诊断他的生命不过数月。
张夏翠说,“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当年因为爱心人的肝脏移植于他,才让他的生命又延续了这么多年,如今他要用同样的方式将这种大爱延续下去。”
因为患癌,身上的其他器官无法用来移植,今年3月,去世后,翁伟斌捐献了他的眼角膜。
近50岁的成女士看上去显得年轻,谁也想不到,她曾经是一名肝癌患者,因为长期服药,还导致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几年前,她接受了肝肾联合移植,如今在家带小孩子,做家务,生活恢复到生病前的轨迹。
成女士回忆说,“最早检测出来是左边肝叶癌变,就切除了一部分,后来,右侧肝叶也发生癌变,只能靠频射消融来治疗,但老是复发,整天提心吊胆,生活太痛苦了。”
所幸,成女士获得了配型成功的器官,肝肾同时移植。“当时的手术从上午5点做到下午八九点,也是这场手术让我获得重生。”
“除了吃排异药,偶尔做个检查,一切都很正常,”成女士很满意现在的生活质量,“以后我也会考虑捐献我的器官,回报这个社会。”
和成女士一样,20多岁的小小汤也是一名器官受捐者。回忆起被尿毒症折磨的那段日子,小汤至今充满恐惧:“2010年左右发现了尿毒症,以后每周都要去做两次血透,每一次都要四个小时,身心俱疲。”
小汤向记者形容她当时的状态,整天没有力气,行动基本受到限制,窝在家里,生活质量太差了。
这样的日子在小汤身上持续了两年半,直到有一天,她的母亲接到了来自医院的电话,说配型成功,可以做肾移植手术。“那时候,真是又高兴又害怕,手术之前一直很忐忑。”
“如今,我已经基本恢复健康,每天还能散散步,做一些锻炼,”小汤也有了新的人生规划,去找一份工作,让自己更加充实。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国,每年约有几十万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但只有1万名患者实施了移植手术,供求矛盾非常严峻。
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中,活跃着这么一支队伍,挖掘潜在捐献者,动员患者家属能够接受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的理念。这就是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协调员是一份充满矛盾、又异常艰辛的工作,他们辗转于各个医院的ICU(重症监护病房),遇到符合条件的患者的,要一次次地向家属宣传器官捐献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政策,一遍遍去确认是否愿意在患者去世后捐献器官。
在宁波,有12名经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管理中心培训考核认证的协调员。
汪敏就是其中一员,从事这项工作,已经有三个年头。“从事这项工作,最重要就是百折不挠,一遍一遍与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接触沟通。”汪敏说,“正在家属痛哭流涕时,我们就要告诉他们——亲人生命已经远去,但还有一件有意义的事可以做,那就是捐献器官,而且还得争分夺秒,这无疑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去年,汪敏和50多名患者和家属实现了沟通,有10多名患者实现了最后的捐献。在这些协调员的努力下,宁波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达到了4.35,居全省最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