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不少外来工子女每天到社区图书室看书。(陈红摄)
浙江在线11月1日讯 外来工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和成才却是一个社会难题。
近日,北仑新碶街道银杏社区“爱的阶梯”关爱外来工子女公益项目入围全国“最具影响力社工项目”100强。作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入围项目之一,引发了不少公益人士关注。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何让“流动的花朵”不再孤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完成从乡村到城市的身份转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时代课题。
渴望被关注
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存隐忧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加剧,尤其是各地外来工不断增加,子女随父母外出读书生活的现象也越发普遍。这意味着这些孩子在社会化初级阶段的人生道路,与其父辈已经截然不同。
银杏社区是北仑区第一个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新型社区,本地人口只有4200余人,外来人口却有3万余人。2006年7月,银杏社区34名外来居民代表选举产生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当家人”,由此产生浙江省首个全部由外来人口直接投票选举的社区居委会,并实现外来人口的自治管理。
银杏社区主任胡君介绍,在社区外来人口中,“常驻”的未成年人有3000余人,假期临时居住的“小候鸟”约800人。五湖四海的外来务工者来到北仑,由于人员结构复杂,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就业技能偏劳动密集型等多种因素,在和谐融入本地生活上,本身就存在很多困难。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这些“流动花朵”由于心理、思想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更容易受到环境的不良因素影响。
“来北仑生活前,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孩子内心比较孤独,也缺乏安全感。”胡君说,很多孩子随父母在北仑生活后,内心强烈渴望融入本地文化和本地人群,与本地学生消除隔阂,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可这些孩子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与本地孩子相比有较大差距,心理上有压力和自卑感,不易与本地孩子交流融洽。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人格修养、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外来工子女在与人交往中,非常容易受到歧视,遭到冷遇。
“爱的阶梯”这一公益项目由此应运而生。针对小学学龄段的外来工子女,“爱的阶梯”项目将覆盖300名左右的外来工子女,用今年一整年的时间,在银杏社区辖区内系统有效地教育、引导和帮助外来子弟有机融入第二故乡,实现市民化素质的提升,提升本地儿童和外来儿童的融合度和凝聚力,助力外来工子女在这块土地上构筑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阶梯式引导
逐步融入温馨大家庭
比起“一步到位”,阶梯式、循序渐进式地引导,显然来得更为紧要。
银杏社区为300名项目服务对象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项目实施期间参加活动后的改变情况。有关数据显示,有85%以上的服务对象能够在与父母沟通、人际交往、学习态度、团结同学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
项目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为外来工子女创造一个与本地儿童接触和融合的良好环境,尝试消除双方隔阂。胡君介绍,比如家长教育沙龙,我们以父母为突破点,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引导来间接作用于对子女的影响,促进双方的融洽相处。
今年暑假,来自苏州的小马走进了假日学校。小马今年12岁,因为太调皮,他的父亲起初还忧心忡忡,没想到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孩子在学习结束时拿到了“优秀学员”奖。孩子乖巧了、自信了,父亲惊异于孩子的转变,感慨万千。
与别的假日学校不同,银杏社区的假日学校有自己的教材———《牵手雏鹰》。“我们希望孩子们身心健康、诚实守信,让孩子们‘阶梯式’市民化,而不是一蹴而就。”新碶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
调查显示,公益项目实施后,90%以上的服务对象较之过往,能够自发性地更多地参与文体和社交活动,培养了至少一项课外兴趣,并将之作为长期发展项目;80%以上的服务对象,拥有一名以上本地朋友,更加了解北仑本土文化并愿意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文体及志愿活动,不少学生甚至主动在社区登记,成为银杏社区公益志愿军,自发性地坚持参加志愿服务。
期盼社会合力
给孩子更美好的未来
时下,外来工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已经引起国内不少学者的关注。这个群体能否健康成长,关乎着新一代人的整体素质,也关乎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近年来,银杏社区积极联动辖区企事业单位,为辖区外来工以及他们的子女提供贴心服务和爱心帮扶。银杏和谐共建理事会成立于2011年3月,是社企、村企及单位共建联建的社会组织。据悉,该理事会一直鼓励企业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与社区紧密合作,同心助力银杏区域的和谐发展。
目前,银杏社区已组织6个单位的13个支部和24位孩子结对,共计提供10多万元资金支持。
2013年,银杏社区募集资金设立了慈善助业基金,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我们共募得资金近150万元,每年提取、使用的额度为6%的利息,这些都可以来帮助孩子和他们的家庭。”胡君说。
然而,胡君坦言,公益项目不是凭借社区几个工作人员、几个社会组织的力量就能取得圆满,想要尽善尽美,就要不断探索项目的创新和可持续性,同时也需要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让孩子们对美好未来有所期许。
北仑当地爱心人士认为,教育是外来工子女获得文化和社会归属感的重要途径。这些孩子在城市的社会网络相对来说比较单一,通过学校教育,能帮助他们与其他群体进行沟通和交往,为其社会融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鼓励不同群体进行积极的互动,这是一个相互欣赏、相互促进的过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施剑认为,外来工子女市民化,涉及心理、身份、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依托于强有力的社会组织,不断整合有效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同时大胆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专业化、高效化的运作模式和服务路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