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5日讯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经济运行呈现出稳定持续向好的态势。记者从全市第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会了解到,今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列入全省考核的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6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GDP增速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GDP增长7.6%,上半年为8.2%,三季度为8.3%,均居全省第3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向好的背后,既有恢复性因素,也有结构调整的因素,是去年以来全市实施一系列“转型升级组合拳”所带来的综合效应和成果显现。
供给侧改革实现稳增长
分析三季度经济形势,有一个积极向好的趋势是传统制造业企稳回升,恢复性因素正在发挥作用并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今年2至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累计增长6.1%、6.9%、7.1%、7.1%、7.5%、7.6%、7.8%、8.1%,呈现逐月回升态势。前三季度,电气、汽摩配、鞋业、服装、泵阀等“五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8.9%、6.9%、6.0%、6.6%。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两大指标,全社会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9.6%和7.8%,比上半年提高3.8和2.4个百分点;公路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10%和5.4%,比上半年提高2.1和1.7个百分点。
数字是枯燥的,企业的感受却是鲜活的。这几年环宇集团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在原来的产业基础上开始涉足新能源电器和应用于高铁配套的产品的研发生产,向“高精专”转型升级。这几年加大了生产、研发、销售等的改革力度,产品实现升级后,打开了市场空间,产值和利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经济恢复性增长还体现在我市主要几大工业类别中。据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33个工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18个行业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据市经信委企业处处长杨雄文认为,五大传统产业全面企稳回升受益于我市扶持政策红利外,供给侧改革成为传统制造企业跳出低价竞争开拓市场蓝海的共同选择,前三季度全市五大支柱行业实现增加值395.81亿元,同比增长8.2%,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0%。其中汽摩配行业还受益于汽车零部件国产化、周边新能源汽车项目配套,同比增长11.9%;电气行业在浙南产业区正泰项目等大项目的带动下增长9.9%。
两化融合加速创新
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单纯依靠低成本优势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不转型升级,无路可走!
怎么转,如何转?如何在新常态下锻造新优势?这几年我市依托几十年来积聚的传统产业制造优势,开启“两化”融合发展新模式。
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五大支柱产业率先发力,吹响了两化融合的转型升级的集结号。
近年来,我市筛选引导一批基础较好的企业到浙南科技城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大力培育一批高规格的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强化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推广森马“品牌+研发+标准+渠道+供应链管理”模式、福达“科技+人才+资本+项目”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加快商业模式创新。
同时,我市启动信息经济发展“五大百项”工程,以浙南科技城等信息经济一核五区多点亮点区块为核心,对接引进赛伯乐等重点项目,加速传统产业“两化”融合的转型升级之路。
政策叠加效应正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传统产业努力走出同质化竞争的红海,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皮鞋服装设计引进3D技术实现高端定制,传统电气联姻物联网实现智慧化;泵阀汽配企业向大专院校购买专利技术谋求产品高精尖……
腾龙换鸟倒逼转型
前三季度,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企业50家,改造提升、整合入园和关停淘汰“低小散”企业2562家,腾出用能空间约3万吨标煤,盘活存量土地8696亩。规上工业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76.1%,比二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1.1%,比上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
同时,我市不断推进三改一拆行动,以旧厂房改造为重点,运用差别化用能、用地等资源要素,抓好僵尸企业处置,对传统制造业实现正本清源,保证优势企业能优先享受要素资源。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力度,企业用地、社保、电费等成本逐步下降,规上工业企业财务成本下降12.4%,其中利息支出下降14.2%,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月末,全市税务、社保、电力等领域合计为企业减负约50亿元。
服务业撑起GDP的半壁江山
梳理前三季度各类数据,服务业是一大亮点。
数据显示,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占GDP比重达56.4%,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对经济贡献率达65%。服务业撑起了GDP的半壁江山。其中,房地产、旅游、消费领域、现代金融发展势头迅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前三季度,全市销售商品房554.64万平方米,增长63.3%;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32.3亿元,增长19.2%,接待旅游总人数6200万人次,增长17%;快递业务量达3.9亿件,增长63.3%,超过去年全年;金融业实现利润56亿元,超去年全年利润,税收增长21.4%。
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营利性服务业发展较快,其中信息服务、居民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文体娱乐等营利性服务营业收入增长51%,居全省第2位。
“两型”企业对规上工业利润增长贡献大
领军型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一直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两型”企业发展如何,事关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今年以来,包括“五帮五助”在内的一系列助企服务组合拳效应持续发酵,两型企业逐渐走入新境界。
据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1-9月,全市101家领军企业合计实现销售产值850亿元,同比增长8.7%,增幅比上半年回升了4.2个百分点,其中增长10%以上的有46家,比上半场年增加13家,拉动领军企业销售产值7个百分点。
1-9月全市217家高成长型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05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比上半年增加9个百分点,高出规上工业18个百分点;其中销售产值增长50%以上的达35家。
这两类企业对规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73.3%。前三季度,新增股份制改造企业100家、累计达79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4家、累计达55家,迈入全省第一梯队。
市经信委企业处处长杨雄文认为,转型升级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要有好的质量。对温州这样传统产业比重大、中小企业多的来说,未来“两型”企业的发展将决定未来温州的工业“底色”。
创新经济“新”产值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能否实现再平衡?能否顺利爬坡过坎?这取决于新旧动力转换的速度。
可喜的是,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9.5%和9.5%,分别高于规上工业1、1.4和1.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长21.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同比增长25.3%,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8.4个百分点。创新经济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增长另一新引擎。
这归结于我市创新投放不断增强。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财政科技投入7.8亿元,同比增长57.5%。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52家、累计达2904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31家,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863.7亿元,增长21.9%,居全省首位。
同时,这几年我市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氛围不断凝聚。随着浙南科技城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新天地、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中科院温州生材所等项目加快落地,瓯海生命健康小镇正式运营,杰克逊实验室·中国(温州)签约入驻,全市建成众创空间59个,入驻创业团队1000多家,其中通过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6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市级8家。
从前三季度的数据分析来看成,传统的经济支撑力量正在消退,新的力量正茁壮成长。创新经济已经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特征,如何持续引导创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对于温州实现经济“全年红”至关重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